永发信息网

求1篇巴金《家》,1500字的读后感!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1 13:13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05-20 15:51
求1篇巴金《家》,1500字的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5-20 17:06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文章
,借以抒情. 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 )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再者带给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觉新了,《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对他的同情.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是一个没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另一方面,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就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还记得觉新与觉慧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他所固有的,受旧思想,旧文化所毒害的觉新难免会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觉慧有所冲突.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爆发了.由内心中的矛盾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不是觉新不忍让弟弟,也不是觉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边要门当户对,一边却讲婚姻自由;一边人生而平等,一边却父母为上;一边是中国的5000年封建遗风,另一边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真可谓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家》,不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还有着社会政体之间,东西文化的发展与对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讨论.
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难以提笔,由以此文,抒发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