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划分天地形成的阶段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17:15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2-18 11:00
古人划分天地形成的阶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02-18 12:02
一、万物的起源
1、五行说
古代先民对于无法理解和控制的自然现象,归诸于主宰万物的超自然力,此超自然力量,商代叫“上帝”,周代改为“天”,而所谓的“天子”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人间。从商周交替之时起,有了金、木、水、火、土为自然界最基本物质的想法,各样事物由此结合而成,“五行说”随即成型。
2、精气说
战国中期,宋 、尹文提出“精气”学说,以无法直接感受的精微原始物质“元气”解释世界。元气可以小到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于任何地方,聚集起来即可成万物。到了三国,杨泉更进一步认为,天是元气构成,恒星、银河众星也是元气精华构成。
3、浑沌阴阳说
战国时期,认为天和地是在浑沌中阴阳作用而诞生的见解已经存在。而最早明确论述天地和日月星辰起源和演化的,应推朔至西汉时代淮南王刘安等人写成的《淮南子》,在《淮南子 天文训》中(白话的)说:“天地形成前,一片浑沌空洞,这一阶段称为太始。 在这种空 的情况下,道就开始形成了。有了道,空 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出元气。元气有一条界线,那清轻的相互摩荡,向上成为天;那重浊的逐渐凝滞,向下成为地。清轻的容易团聚,重浊的不容易凝结。所以天先成,地后定。天地的精气结合而分为阴阳,阴阳的精气分立而成为四时,四时的精气散布出来就是万物。阳气积聚的热气变成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 阴气积聚的冷气变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太阳和月亮过剩的精气是星辰。”
二、古人天地观
1、浑天说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另一种宇宙理论。浑天,是指天是浑圆的,有人把它比作大鸟卵,有人把它比作大鸡蛋,还有人把它比作大弹丸。
这种宇宙理论是战国时萌芽的。公元前4世纪,思想家慎到便说:天,不是半球形的,而像弹丸一样,是整球形的。不过,他没有谈到地的形状。最早猜测大地为圆形的,是跟慎到差不多同时的惠施。惠施曾说:球形的大地,体积虽然有限,但一直朝南走,可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惠施不仅认为地是球形的,天也是球形的。洛下闳,鲜于妄人、耿中丞、张衡等人,又发展了浑天说的理论。尤其是张衡,对浑天说作了全面的总结,从而使浑天说最终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宇宙结构体系。张衡在他所著的《浑天仪图注》中阐述他的观点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不仅在理论上对浑天说作了系统的说明,还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了“水运浑天仪”,来形象地表述他的浑天思想。
很显然,以张衡为代表的这种“浑天说”宇宙理论,较“盖天说”的宇宙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而且根据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日食、月食等现象,还能预知日食、月食的日期、时刻。正是由于浑天说这些进步性,自它萌芽以后,便很快地被天文学家们所接受,成为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宇宙理论,从汉代到明代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在天文学界占着统治地位。
应该说,浑天说远比盖天说更接近宇宙结构的真实,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它把地球看做是天地的中心,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浑天说的一些说法,也解释不通。就拿“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句话来说吧,那附着在天体内壁,随天球绕地球旋转的日月星辰,当它们运转到地平线以下之后,又怎样从水里通过呢?
2、盖天说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盖天说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当时认为天尊地卑,天圆地方,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复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这是盖天说的雏形。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由于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此为依据的。到战国时期,对上述的盖天说开始发生怀疑,于是修改成“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就是说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并且认为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这种解释比较牵强。盖天说被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事实所否定。西汉的扬雄提出了难盖天八事,否定了盖天说。 但是,盖天说在中国古代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晋朝的虞耸提出的穹天论是盖天说的沿袭和发展。南北朝时还出现了浑盖合一说。
3、 宣夜说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就是“宣劳午夜”之意,另一说它是讲古代观星者们在夜间进行辛劳的天文观测。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竞,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决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上,皆须气焉”,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宣夜说首先认为“天了无质”——否认了有形质的天,包孕着无限宇宙的思想。它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无限的思想。
宣夜说没有把行星与其它行星区别开来,也没有说明行星运动的复杂性。但从科学规律上来讲,宣夜说仍比盖天说和浑天说都进步的多。它在人类认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惜,宣夜说的卓越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失传。也许,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能说明宣夜说不能盛行的原因吧。
1、古人说天论地:古人观天、万物起源
2、天象记录:日食、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纪录
3、历法:历法成就、治历方法、节气、中西比较、《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4、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5、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6、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7、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8、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1、五行说
古代先民对于无法理解和控制的自然现象,归诸于主宰万物的超自然力,此超自然力量,商代叫“上帝”,周代改为“天”,而所谓的“天子”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人间。从商周交替之时起,有了金、木、水、火、土为自然界最基本物质的想法,各样事物由此结合而成,“五行说”随即成型。
2、精气说
战国中期,宋 、尹文提出“精气”学说,以无法直接感受的精微原始物质“元气”解释世界。元气可以小到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于任何地方,聚集起来即可成万物。到了三国,杨泉更进一步认为,天是元气构成,恒星、银河众星也是元气精华构成。
3、浑沌阴阳说
战国时期,认为天和地是在浑沌中阴阳作用而诞生的见解已经存在。而最早明确论述天地和日月星辰起源和演化的,应推朔至西汉时代淮南王刘安等人写成的《淮南子》,在《淮南子 天文训》中(白话的)说:“天地形成前,一片浑沌空洞,这一阶段称为太始。 在这种空 的情况下,道就开始形成了。有了道,空 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出元气。元气有一条界线,那清轻的相互摩荡,向上成为天;那重浊的逐渐凝滞,向下成为地。清轻的容易团聚,重浊的不容易凝结。所以天先成,地后定。天地的精气结合而分为阴阳,阴阳的精气分立而成为四时,四时的精气散布出来就是万物。阳气积聚的热气变成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 阴气积聚的冷气变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太阳和月亮过剩的精气是星辰。”
二、古人天地观
1、浑天说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另一种宇宙理论。浑天,是指天是浑圆的,有人把它比作大鸟卵,有人把它比作大鸡蛋,还有人把它比作大弹丸。
这种宇宙理论是战国时萌芽的。公元前4世纪,思想家慎到便说:天,不是半球形的,而像弹丸一样,是整球形的。不过,他没有谈到地的形状。最早猜测大地为圆形的,是跟慎到差不多同时的惠施。惠施曾说:球形的大地,体积虽然有限,但一直朝南走,可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惠施不仅认为地是球形的,天也是球形的。洛下闳,鲜于妄人、耿中丞、张衡等人,又发展了浑天说的理论。尤其是张衡,对浑天说作了全面的总结,从而使浑天说最终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宇宙结构体系。张衡在他所著的《浑天仪图注》中阐述他的观点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不仅在理论上对浑天说作了系统的说明,还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了“水运浑天仪”,来形象地表述他的浑天思想。
很显然,以张衡为代表的这种“浑天说”宇宙理论,较“盖天说”的宇宙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而且根据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日食、月食等现象,还能预知日食、月食的日期、时刻。正是由于浑天说这些进步性,自它萌芽以后,便很快地被天文学家们所接受,成为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宇宙理论,从汉代到明代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在天文学界占着统治地位。
应该说,浑天说远比盖天说更接近宇宙结构的真实,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它把地球看做是天地的中心,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浑天说的一些说法,也解释不通。就拿“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句话来说吧,那附着在天体内壁,随天球绕地球旋转的日月星辰,当它们运转到地平线以下之后,又怎样从水里通过呢?
2、盖天说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盖天说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当时认为天尊地卑,天圆地方,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复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这是盖天说的雏形。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由于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此为依据的。到战国时期,对上述的盖天说开始发生怀疑,于是修改成“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就是说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并且认为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这种解释比较牵强。盖天说被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事实所否定。西汉的扬雄提出了难盖天八事,否定了盖天说。 但是,盖天说在中国古代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晋朝的虞耸提出的穹天论是盖天说的沿袭和发展。南北朝时还出现了浑盖合一说。
3、 宣夜说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就是“宣劳午夜”之意,另一说它是讲古代观星者们在夜间进行辛劳的天文观测。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竞,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决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上,皆须气焉”,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宣夜说首先认为“天了无质”——否认了有形质的天,包孕着无限宇宙的思想。它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无限的思想。
宣夜说没有把行星与其它行星区别开来,也没有说明行星运动的复杂性。但从科学规律上来讲,宣夜说仍比盖天说和浑天说都进步的多。它在人类认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惜,宣夜说的卓越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失传。也许,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能说明宣夜说不能盛行的原因吧。
1、古人说天论地:古人观天、万物起源
2、天象记录:日食、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纪录
3、历法:历法成就、治历方法、节气、中西比较、《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4、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5、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6、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7、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8、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怙棘
- 2021-02-18 13:09
古时候人们看月亮比现在人看月亮大得多 从而影响当时的人的天地观认为天地很近有塌下来的危险 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斩巨龟足做擎天柱正是体现了古人认为天地是有东西支撑住才使得天地分开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