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第一句是什么意思求答案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8 12:10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05-17 17:57
论语开篇第一句是什么意思求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5-17 19:3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的注解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是最歪曲的解释。这句话表现出什么思想?劝学吗?要大家学习了之后再学习?而且是反复温习同一种东西?且不说这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境界相去甚远,表现的是“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从古人的用语习惯上看,多采用单字来表达意象。“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不同的意象,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再看看“学”字在古汉语的语境:学,古汉字,写成“壆、学”。不论是“壆”还是“学”,我们从字形上看,都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两手与“爻(yáo)”的组成部分。爻与《易经》和古代占卦有关,再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习”概念!
可见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这才是孔子“乐”的真谛!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喟叹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道德情怀。
可见从语境上看,根据心理分析(对古人的心理活动照样适......余下全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的注解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是最歪曲的解释。这句话表现出什么思想?劝学吗?要大家学习了之后再学习?而且是反复温习同一种东西?且不说这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境界相去甚远,表现的是“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从古人的用语习惯上看,多采用单字来表达意象。“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不同的意象,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再看看“学”字在古汉语的语境:学,古汉字,写成“壆、学”。不论是“壆”还是“学”,我们从字形上看,都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两手与“爻(yáo)”的组成部分。爻与《易经》和古代占卦有关,再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习”概念!
可见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这才是孔子“乐”的真谛!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喟叹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道德情怀。
可见从语境上看,根据心理分析(对古人的心理活动照样适......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