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某小组调查了A、B两区棉花害虫棉铃虫和天敌蜘蛛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日期A区B区蜘蛛棉铃虫蜘蛛棉铃虫8月6日458114678月16日63126311028月17日不施用甲胺磷施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13:50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1-27 20:50
某小组调查了A、B两区棉花害虫棉铃虫和天敌蜘蛛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
日期A区B区蜘蛛棉铃虫蜘蛛棉铃虫8月6日458114678月16日63126311028月17日不施用甲胺磷施用甲胺磷8月26日701542529月6日90704979月16日943213206(1)请写出该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8月26日后,A区棉铃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B区施用农药后,不久棉铃虫增长速度比施药前还快,原因是  .
(3)如果把该棉田看做农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有  ,  等成份.
(4)A区的棉花、棉铃虫和蜘蛛的数量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现象叫做  ,A区的数据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在B区施用甲胺磷后,  体内该农药含量最高,从数据出发  区防治害虫效果好.从环保理念出发  区的防治方法值得推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1-27 21:18
(答案→) 解析:此题一是考查对资料分析的能力,通过生物治虫与农药治虫对照,说明生物治虫效果更好.二是考查食物链、写食物链和生物防治.(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该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棉花→棉铃虫→蜘蛛.(2)蜘蛛常以棉花害虫棉铃虫为食,它可以对害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使用甲胺磷的防治棉铃虫,在杀灭棉铃虫,同时也把其天敌蜘蛛杀死了,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对照说明:A区8月26日后,棉铃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蜘蛛数量逐渐增加.B区施用了农药甲胺磷,但不久棉铃虫增长至比施药前还多,原因是甲胺磷杀死了很多蜘蛛.(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因此,该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有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等成份.(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生态系统就达到了生态平衡.因此,A区的棉花、棉铃虫和蜘蛛的数量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A区的数据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蜘蛛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使用甲胺磷的防治棉铃虫,不仅杀灭了棉铃虫,也把其天敌(蜘蛛)杀死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棉铃虫中某些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大量繁殖,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使用农药,因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畜的健康.于是人们开始探索防治害虫的新途径.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A、B两区最后结果说明生物治虫和农药治虫,生物治虫(9月16日,棉铃虫A区只有32只,B区有206只)效果更好,更符合环保理念. 故答案为:(1)棉花→棉铃虫→蜘蛛;(2)蜘蛛数量逐渐增加;甲胺磷杀死了很多蜘蛛;(3)分解者;非生物部分;(4)生态平衡;自动调节;(5)蜘蛛;A;A.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1-27 22:18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