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对唐诗的影响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7-30 14:3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7-30 15:04
初唐前期诗歌
这里所说的唐初诗坛,主要是指初唐的前五十年。这五十年,一方面,从创作思想上看,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诗人对南北文风的差异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南朝齐梁文风有所批判,提出了融合南北文风,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但在创作上,则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是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自南北朝以来,南朝的诗风一直占据诗坛的主导地位,北方的文一直羡慕南朝的文采风流。隋朝建立,隋文帝改革文的措施并未奏效,而到了隋炀帝继位后,又大力煽扬南朝文风,使得齐梁绮靡诗风再度得到流行。而唐王朝的统治者浮出于鲜卑,北人向来喜爱南风,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南朝文风仍以其惯性很容易被继承下来。
第二,与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的构成有关。唐初的诗人中,有一些诗人本来就南朝的遗老诗人,如虞世南在南朝以及隋时就以写宫体诗、宫廷诗而著。入唐以后,沿用旧的风格就十分得心应手。而大多数诗人则是围绕在帝王周围的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褚亮、李百药、马周、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等。他们的地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和生活范围。作为朝廷重臣,他们经常参与帝王的宫廷活动,宫廷生活就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生活视野的狭窄及缺乏强烈的感情,使得他们的创作大量以奉和、应制、酬唱为主要内容,而奉和、应制、应诏、应令等恰是南朝宫体诗的主要题材,这样,在词采上追求华饰的南朝诗风,就很容易为他们所继承下来。
第三和帝王的审美趣味有关。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尽管他有一些诗写得颇有气势,如他的《帝京篇》,明人胡应麟曾称道是“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但是,他对南朝诗风却有着强烈的爱好。现存他的诗中,有很多是流连风景、吟风弄月之作。并且他本还带头写过宫体诗。有一次,他写了宫体诗,要朝臣赓和。虞世南劝阻说:“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从今而后,请不奉不诏。”太宗只好说:“朕试卿耳。”这当然是自己给自己打圆场。但却说明太宗的趣味,这也自然会影响到诗人的创作。
正由于此,在唐初的五十年间,南朝诗风仍然在延续。不过唐初以李世民为首的诗人的创作毕竟与南朝的宫体诗有所不同。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诗中的情调毕竟带明清新明郎的气息,尽管风格绮靡,却不象南朝宫体诗那样颓靡,因而,唐初的与南朝的宫体诗并不等同,称其为宫廷诗似乎更为确切。而这近五十年,就可称是为宫廷诗的时代。
宫廷诗人的诗作也非一无可观,除李世民的《帝京篇》外,虞世南的《咏蝉》诗写得不错。“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人把这首诗同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诗比较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施补华《岘庸说诗》)
- 1楼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7-30 15:15
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