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续瀹祠蒸尝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6 23:00
- 提问者网友:几叶到寒
- 2021-03-16 07:21
以续瀹祠蒸尝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迟山
- 2021-03-16 08:26
客家地区往昔把先祖留下的各房共有的产业称之为 “尝产”,俗称“烝尝”。“烝尝”通常指耕地:祖业大的“烝尝”除耕地(包括奖励优秀学子的“学田”)外,还有山林、果园、店铺或校产等。“烝尝”又称 “公尝”。祖业中的耕地称之为“烝尝田”,也叫“公尝田”;轮耕“烝尝田”称之为“遴烝尝”;管理公尝的收支称之为“理尝”或“管公尝”。
“烝尝”一词原于上古。汉代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是用于解说《春秋》的。其中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有云:“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 秋曰尝,冬曰烝。” ①这就是说,敬奉鬼神的名称之一叫做“祭”,“祭”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下位名称,春季祭祀叫做“祠”,夏季祭祀叫做“礿”,秋季祭 祀叫做“尝”,冬季祭祀叫做“烝”。“烝尝”一词取自冬季的“烝”和秋祭的“尝”,即用部分代替全体,以指一年四季的祭祀,往后又用“烝尝”代指祭祀用的 祖产,均属修辞上的借代用法。古时祭祀先祖可以在春夏秋冬任何一季,后来逐渐改到春秋两季,也有只在春季祭祀的。客家地区沿用“烝尝”一词,是客家话保留 上古时代中原名称的又一例证。
“烝尝”的收益主要用于祭祀,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烝尝田”通常由嫡传子孙按房份轮流收益。如某户轮值曾祖的“烝尝田”,假定其曾祖父传下三房,其祖父 传下四房,其父又下传两房,那么该户就每隔二十四年(3×4×2)才轮得一次曾祖的“烝尝田”。轮值某先祖的“烝尝田”,如属出租田,到收获时节向佃户收 租;如属非出租田,可以自己耕种,也可出租给佃户收取田租。轮得收益某先祖的“烝尝田”,通常负责当年该先祖的祭祀,祭祀所余即归该户所有。公共祖业比较 大的“烝尝”收支,推举有文化又较富有的嫡传子孙专人管理。除祭祀用度外,还用于奖励读书成绩优秀的子弟,支持族内办学和族内其他公益事业。
客家地区的先祖祭祀多安排在春秋两季。有的还在族谱上写明某先祖的祭祀的日期。据张家围《张氏族谱》记载:第十二世祖居玉公葬丙村老鸦山虎形“光绪丙戍起 春祀之,秋九月十八日致祭” ②。梅州地区大范围的合族致祭叫做“打祭墓”,须备全猪、全羊及糕饼等丰盛祭品。祭祖那天,远近直系男丁齐往先祖墓地。把墓 地周围杂草割除净尽,清扫墓堂之后,在墓堂摆好黄酒及各种祭品,墓头压上洒有鸡血的黄纸,点上粗大香烛,即开始祭礼③。主祭由辈分高而又德望高的长者担 任,身着祭服,琅声唱读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礼生一人,须用中原官话唱礼:“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如是三回,气氛庄重。可见客 家地区是长期沿用古时中原礼仪的。祭毕,所有男丁在墓前执香躬身参拜,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然后由执事按席位多少依年岁长幼安排前来参加祭祀的具体登席男 丁,未能登席者均一一发给丁子钱。祭墓结束后,将部分糕饼散给前来看热闹的孩童,并送一份礼品给地邻(指邻近墓地的住户),以酬谢他们平日对先祖墓地的关 照。附城地区的祭墓酒席通常给酒家包揽,设十大碗,黄酒招待。族中老少一边吃饭喝酒,一边畅叙族情,其乐融融。也有合族带齐祭品、炊具等乘车船或步行赴远 地祭墓的,祭毕就在当地挖灶做饭菜一同用餐。小范围的祭祀通常叫酾地(扫墓),也称“挂纸”。由当年轮值耕种烝尝田的一家准备祭品,择日扫墓,族内成年男 女皆可前往拜祭,其后在家里吃顿酒席即告结束。“挂纸”,指在坟头上挂上黄纸,客家话“纸”、“祖”同音,“挂纸”谐音“挂祖”,即纪念祖宗之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陆实行土地改革,公尝田征收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先祖坟墓已无公尝田收益可供祭祀了,加上无序开垦荒地,远祖墓地多遭受破坏。文化大 革命十年浩劫,“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影响所及,连一年一度的民间扫墓活动也中止了。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海外不少华侨回祖 籍修建祖坟,客家地区又兴起了建墓之风,俗称“做地”,并恢复了酾地的风习。往昔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已经风光不再了,扫墓多限于五代之内。酾地之日,各地子 孙约同回到祖居地,由收入较丰者凑钱置办祭品,扫墓后就请族中男女到酒店吃餐酒席,以示纪念先祖。华侨众多的宗族,有华侨捐资用作先祖祭墓基金的。如梅县 白宫富良美村丘氏,由印尼华侨捐了一万多元,作为1595年开基祖祭墓之用。每年正月初九日,丘氏各户派出一名代表,连同所有外地归来的子孙一起前往先祖 墓地祭祖,然后共进午餐。梅县下市攀桂坊张家围则由海内外子孙乐捐,每年元宵节在老祖屋拜祖,表演文艺节目,七十岁以上的族人免费招待酒席④。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落实华侨政策,退还华侨房产,有的宗族就将退还的祖产用于祭祀。如梅县下市崇庆堂黄氏后裔,将退回祖产老盐厂所支取的租金年约一万多元,用为每年 祭祀创业先祖黄绍庭公的基金⑤。近十年来,也有人在遗产中留下一份财产作为子孙扫墓等用途的。如梅江区湾下侯抗争先生去世前立下遗嘱,留下一套住房和部分 存款给子孙共有,作为日后扫墓和奖励学习优秀子弟之用⑥。
客家地区继承中原汉文化,素有崇敬祖先的传统和风习,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现时大陆“烝尝”已经很少存在,但各地客家后裔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年复一年地拜祭和纪念先祖,甚至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寻根问祖,以表达客家人饮水思源,敬奉先祖的深意浓情。
瀹祠没有查到.这是瀹字的解释.
瀹
yuè
〈动〉
(1)
浸渍〔soak〕
瀹,渍也。从水,龠声。――《说文》
汝齐戒疏蘥而心。――《庄子·知北游》
菅筲三,其实皆瀹。――《仪礼》。贾公彦疏:“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渍之。”
(2)
煮〔boil〕
不如西邻之瀹祭。――《汉书·郊祀志》。注;“谓瀹煮新菜以祭。”
以汤煮物曰瀹。――《通欲文》
兰台架列排曲瓢卷浆,乃羹乃瀹。――南朝宋·鲍照《园葵赋》
(3)
又如:瀹茶(煮茶);瀹茗(煮茶);瀹祭(煮新菜以祭祀)
(4)
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dredge〕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滕文公上》
(5)
亦泛指引导使畅通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
(6)
又如:瀹疏(疏浚)
瀹
yuè ㄩㄝˋ
(1)
煮:~茗。
(2)
浸渍。
(3)
疏导(河道):~济漯。
郑码:VOJL,U:7039,GBK:E5AE
笔画数:2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4125125125125122
“烝尝”一词原于上古。汉代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是用于解说《春秋》的。其中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有云:“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 秋曰尝,冬曰烝。” ①这就是说,敬奉鬼神的名称之一叫做“祭”,“祭”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下位名称,春季祭祀叫做“祠”,夏季祭祀叫做“礿”,秋季祭 祀叫做“尝”,冬季祭祀叫做“烝”。“烝尝”一词取自冬季的“烝”和秋祭的“尝”,即用部分代替全体,以指一年四季的祭祀,往后又用“烝尝”代指祭祀用的 祖产,均属修辞上的借代用法。古时祭祀先祖可以在春夏秋冬任何一季,后来逐渐改到春秋两季,也有只在春季祭祀的。客家地区沿用“烝尝”一词,是客家话保留 上古时代中原名称的又一例证。
“烝尝”的收益主要用于祭祀,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烝尝田”通常由嫡传子孙按房份轮流收益。如某户轮值曾祖的“烝尝田”,假定其曾祖父传下三房,其祖父 传下四房,其父又下传两房,那么该户就每隔二十四年(3×4×2)才轮得一次曾祖的“烝尝田”。轮值某先祖的“烝尝田”,如属出租田,到收获时节向佃户收 租;如属非出租田,可以自己耕种,也可出租给佃户收取田租。轮得收益某先祖的“烝尝田”,通常负责当年该先祖的祭祀,祭祀所余即归该户所有。公共祖业比较 大的“烝尝”收支,推举有文化又较富有的嫡传子孙专人管理。除祭祀用度外,还用于奖励读书成绩优秀的子弟,支持族内办学和族内其他公益事业。
客家地区的先祖祭祀多安排在春秋两季。有的还在族谱上写明某先祖的祭祀的日期。据张家围《张氏族谱》记载:第十二世祖居玉公葬丙村老鸦山虎形“光绪丙戍起 春祀之,秋九月十八日致祭” ②。梅州地区大范围的合族致祭叫做“打祭墓”,须备全猪、全羊及糕饼等丰盛祭品。祭祖那天,远近直系男丁齐往先祖墓地。把墓 地周围杂草割除净尽,清扫墓堂之后,在墓堂摆好黄酒及各种祭品,墓头压上洒有鸡血的黄纸,点上粗大香烛,即开始祭礼③。主祭由辈分高而又德望高的长者担 任,身着祭服,琅声唱读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礼生一人,须用中原官话唱礼:“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如是三回,气氛庄重。可见客 家地区是长期沿用古时中原礼仪的。祭毕,所有男丁在墓前执香躬身参拜,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然后由执事按席位多少依年岁长幼安排前来参加祭祀的具体登席男 丁,未能登席者均一一发给丁子钱。祭墓结束后,将部分糕饼散给前来看热闹的孩童,并送一份礼品给地邻(指邻近墓地的住户),以酬谢他们平日对先祖墓地的关 照。附城地区的祭墓酒席通常给酒家包揽,设十大碗,黄酒招待。族中老少一边吃饭喝酒,一边畅叙族情,其乐融融。也有合族带齐祭品、炊具等乘车船或步行赴远 地祭墓的,祭毕就在当地挖灶做饭菜一同用餐。小范围的祭祀通常叫酾地(扫墓),也称“挂纸”。由当年轮值耕种烝尝田的一家准备祭品,择日扫墓,族内成年男 女皆可前往拜祭,其后在家里吃顿酒席即告结束。“挂纸”,指在坟头上挂上黄纸,客家话“纸”、“祖”同音,“挂纸”谐音“挂祖”,即纪念祖宗之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陆实行土地改革,公尝田征收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先祖坟墓已无公尝田收益可供祭祀了,加上无序开垦荒地,远祖墓地多遭受破坏。文化大 革命十年浩劫,“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影响所及,连一年一度的民间扫墓活动也中止了。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海外不少华侨回祖 籍修建祖坟,客家地区又兴起了建墓之风,俗称“做地”,并恢复了酾地的风习。往昔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已经风光不再了,扫墓多限于五代之内。酾地之日,各地子 孙约同回到祖居地,由收入较丰者凑钱置办祭品,扫墓后就请族中男女到酒店吃餐酒席,以示纪念先祖。华侨众多的宗族,有华侨捐资用作先祖祭墓基金的。如梅县 白宫富良美村丘氏,由印尼华侨捐了一万多元,作为1595年开基祖祭墓之用。每年正月初九日,丘氏各户派出一名代表,连同所有外地归来的子孙一起前往先祖 墓地祭祖,然后共进午餐。梅县下市攀桂坊张家围则由海内外子孙乐捐,每年元宵节在老祖屋拜祖,表演文艺节目,七十岁以上的族人免费招待酒席④。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落实华侨政策,退还华侨房产,有的宗族就将退还的祖产用于祭祀。如梅县下市崇庆堂黄氏后裔,将退回祖产老盐厂所支取的租金年约一万多元,用为每年 祭祀创业先祖黄绍庭公的基金⑤。近十年来,也有人在遗产中留下一份财产作为子孙扫墓等用途的。如梅江区湾下侯抗争先生去世前立下遗嘱,留下一套住房和部分 存款给子孙共有,作为日后扫墓和奖励学习优秀子弟之用⑥。
客家地区继承中原汉文化,素有崇敬祖先的传统和风习,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现时大陆“烝尝”已经很少存在,但各地客家后裔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年复一年地拜祭和纪念先祖,甚至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寻根问祖,以表达客家人饮水思源,敬奉先祖的深意浓情。
瀹祠没有查到.这是瀹字的解释.
瀹
yuè
〈动〉
(1)
浸渍〔soak〕
瀹,渍也。从水,龠声。――《说文》
汝齐戒疏蘥而心。――《庄子·知北游》
菅筲三,其实皆瀹。――《仪礼》。贾公彦疏:“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渍之。”
(2)
煮〔boil〕
不如西邻之瀹祭。――《汉书·郊祀志》。注;“谓瀹煮新菜以祭。”
以汤煮物曰瀹。――《通欲文》
兰台架列排曲瓢卷浆,乃羹乃瀹。――南朝宋·鲍照《园葵赋》
(3)
又如:瀹茶(煮茶);瀹茗(煮茶);瀹祭(煮新菜以祭祀)
(4)
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dredge〕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滕文公上》
(5)
亦泛指引导使畅通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
(6)
又如:瀹疏(疏浚)
瀹
yuè ㄩㄝˋ
(1)
煮:~茗。
(2)
浸渍。
(3)
疏导(河道):~济漯。
郑码:VOJL,U:7039,GBK:E5AE
笔画数:2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4125125125125122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