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楞严经是怎样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23:24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1-28 19:18
楞严经是怎样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1-28 20:03
楞严经,传到中国来,实在是不容易!!

此经是由,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清河房融 笔受

说起这部经的因缘,是很长远的。早于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而创立三观,后遇梵僧,与智者曰:‘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智者闻后辄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观楞严的意旨,不料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终未能得见这部楞严经。

原来这部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属于国宝,乃龙树菩萨到龙宫去取出来的一部经典,故视作稀世奇珍,禁传国外。本经的译者般剌密谛法师后来曾想把它流传到外国去,尤其是具有高深文化的中国,但初次被边关官员查获,带不出来;随后他想出另一个办法,乃用最柔细的白毡,把经写好,用蜡封妥,割臂潜藏皮下,及创口平复,再携出国,俟抵中国广东省,适与被贬的丞相房融相遇,于是为房相请到寺中,翻译这部经典,此乃传译本经的一段困难经过。

可见要传来此经,般剌密谛大师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不惜牺牲自己,把自己的手臂割开,把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好以后再通关,佛教中的祖师大德,这中为众,为法忘躯的精神,实在令人无比的赞叹和尊敬!

PS:这里补充一下,当大师来到中国,再次割开手臂,拿出里面藏的经文时,发现经文全部被鲜血浸泡,字迹模糊,这时候中国人还是聪明,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牛奶泡,因为牛奶可以清洗掉血迹,这样才洗干净,再翻译出来。所以大师,他是2度割臂,不简单不简单,今诸学人都的妄自尊大,诽谤楞严经是伪造的,试问,如果此经是假,大师何苦来哉?用生命为代价居然带来一本伪经,可能吗?所以我们要明白,楞严经是般剌密谛大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知道它一定是真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1-28 22:09
楞严经
开放分类: 佛教、佛经、佛法、正法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并为其说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第二卷至第九卷为正宗分。主要阐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种种“颠例”之见,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第10卷为流通分。讲述此经应永流后世、利益众生等。
相传中国注疏有百余种。其中主要有宋子璇《楞严经义疏》10卷,智圆《楞严经疏》10卷,咸辉《楞严经义海》30卷,戒环《楞严经要解》20卷,王安石《楞严经新解》10卷;元惟则《楞严经会解》10卷;明祩宏《楞严经摸象记》1卷,德清《楞严经通议》10卷,圆澄《楞严经臆说》1卷,传灯《楞严经圆通疏》10卷和《楞严经玄义》4卷,智旭《楞严经玄义》2卷,普寂《楞严经略疏》4卷,兴隆《楞严经义疏显密幽玄记》10卷等。日本亦有注疏40余种。
  • 2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1-28 21:54
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记》说:此经译者般刺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一作铄佉,此云"云峰")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留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记》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升开元十八年(730)所著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留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
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经过,据宋释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迥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悫传》云天宝末,悫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此经的内答,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媱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勅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一、众生别业妄见,二、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盘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媱、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编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悫《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著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徵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
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其中属于贤首宗的,有宋子璿《义疏》二十卷、《科》一卷,怀远《义疏释要钞》五卷,戒环《要解》二十卷,明真鉴《悬示》一卷、《正脉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记》一卷,德清《悬镜》一卷、《通议》十卷、《提纲》一卷,圆澄《臆说》一卷,通润《合辙》十卷,观衡《悬谈》一卷,广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续法《灌顶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悬示》一卷、《事义》一卷,溥晼《宝镜疏》十卷、《悬谈》一卷、《科》一卷。属于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闻记》五卷,宗印《释题》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前茅》二卷、《圆通疏》十卷,真觉《百问》一卷,一松《秘录》十卷,智旭《玄义》二卷、《文句》十卷,清灵耀《观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纲》一卷。属于禅宗的,有宋德洪《合论》十卷,咸辉《义海》三十卷,可度《笺》二十卷,明函是《直指》十卷,大韶《击节》一卷,真可《释》一卷,乘旹《讲录》十卷,元贤《略疏》十卷,曾凤仪《宗通》十卷,清济时《正见》十卷,净挺《问答》十卷。其居士所著,不属于专宗者,有明钟惺如《说》十卷,焦竑《精解评林》三卷,陆西星《说约》一卷、《述旨》十卷,钱谦益《疏解蒙钞》十卷,凌弘宪《证疏广解》十卷,清刘道开《贯释》十卷。其中台、贤二家疏释,互有诤论。特别是真鉴的《正脉疏》、传灯的《圆通疏》中互相讥评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此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第一,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一切经所无。第二,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定解。《首楞严经义海》云:"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璿《义疏》云:"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迭。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迭。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迭。能变之法即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如是诸解,莫衷一是。第三,卷五中,世尊说偈。其最初一偈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此是清辩菩萨所造《大乘掌珍论》偈。此偈若是佛说,论中不应不标明。第四,此经卷其中说十二类众生,以休咎精明为有色众生,空散销沉为无色众生,神鬼精灵为有想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是无想众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为非有色众生,咒诅厌生为非无色众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是非有想众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是非无想众生。此亦与各经论有情无情之说不符。第五,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天、人、鬼、畜、地狱),或说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罗)。而此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为七趣。第六,此经说菩萨修位阶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亦与各经所说有异。第七,卷十中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亦与各经论所说相违。
关于此经的真伪之争,不仅在汉地如此,即此经由汉地传入藏地以及由中国传入日本时也曾发生过争论。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此经的第娑九、第十两卷,经末不注译人及译经时代,但其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经无疑,因为西藏的卢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而布敦(十四世纪间)则深为置信。很可能此经在唐时曾全部译藏而经朗达玛王灭法,遂至残缺,沦为二帙。嗣后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又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至于此经传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携回的。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云:"经本东流,众师竞诤。则于奈乐宫御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请集三论、法相法师等而使检考。两宗法师相勘云:是真佛经。掌珍比量与经量同,不可谤毁。论定竟,即以奏闻。奉勅依奏已毕。然宝龟年中(770~782)使德清法师等遣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云:《大佛顶经》是房融伪造,非真佛经也。智升未详,谬编正录。"由此可知此经真伪之诤由来已久。要之此经属于密教。其中所说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自与显教的理论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或瑜伽宗的学说来衡量。因而诸家注疏所诠释,或亦未能尽称经旨。
  • 3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1-28 20:46
《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看作是国宝,其它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部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唐朝初年是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师,虽然天台宗不是他创建的,但是天台宗确实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们讲天台大师,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们讲华严宗一定讲贤首大师一样。其实贤首在华严宗是第三代,为什么称他呢?为什么把杜顺、云华都忘掉了呢?因为华严在贤首才真正完全。

天台大师他老人家创立三止三观的教义,这可以说是他从经典里面悟出来的、发明的。在那个时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听到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给智者大师说:「你老人家所发明的止观跟印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教义,非常的接近。」这时候,我们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宝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利,要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骑马,路途非常遥远,想得到这部经谈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听说有这部经,当然希望能够见到这部经,给自己做个印证;看看自己发明的止观跟佛所讲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么差别?他当然非常渴望想看到这部经典,于是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一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每一天礼拜,一天也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圆寂,总共拜了十八年。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谛,终于将《楞严经》偷渡到中国来。诸位要晓得,他们国家是禁止这部经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几次才成功。前面几次他将这部经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有严密的检查,他被查到了,当然不准出境。毕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国家,对他还有一点礼遇,没有处罚他,警告就是了——你怎么可以把国家的违禁品偷渡出国。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发现了。有这二次纪录,法师一出国,关口就特别留意。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个方法,他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然后把经典卷起来,将自己的胳膊剖开,将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了,再申请出关。这一次没有被检查出来,其实他把经典藏在肉里面。他是用这个方法把经带到中国来。他从海路到中国广州登陆,登陆之后,他见了广州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们就说,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这些法师听了就非常喜欢。为什么呢?《楞严经》的大名,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智者大师在拜经台拜了十八年,没有见到这部经典;所以他们一听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了,当然非常兴奋!经典在哪里呢?法师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典取出来;不晓得他用什么东西将血水洗掉,就在广州从事翻译。可见得这部经典传来非常不容易!

法师是守法之人,把国家的禁品传出去了,一定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他并不逃避。经典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他老人家赶紧回去,向国王报告:《楞严经》我偷到中国去了,愿意请求处分。实在不得了!所以本经不像过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带来,是般剌密谛用这样的苦心,把这一部宝典送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展开经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谛大师。

参考资料: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記 淨空法師主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