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教育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02:11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01-28 14:57
中国最早的教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8 15:12
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专著阅读 2010-09-17 22:32:00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8 16:42
1989年珠宝学院通过与英国宝石协会合作,开设了英国宝石协会宝石证书课程,是我国最早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宝石学教育体系的学院,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宝石教育发展的步伐。在学习国际现代宝石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珠宝学院开设了自主的宝石和钻石课程,创立了gic品牌,为我国的珠宝首饰业培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自1993年以来,已有1408人获得了gic宝石学及钻石分级学、首饰设计工艺学、首饰制作工艺学等课程的证书。同时,珠宝学院还是指定的全国仅有的三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站之一。 珠宝学院从1994年起承担宝石学方向本科生教育任务,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了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现招收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方向和珠宝首饰设计方向本科生,同时还培养更高层次的宝石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每年都有硕士生毕业。此外,还通过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方式培养珠宝专业学生。构成了多层次的珠宝教育体系。 珠宝学院有多位在珠宝界有影响的著名专家, 现有专兼职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7.8%,具有硕士学以上学位的占61%,其中博士学位的占22%。构成一支业务素质精、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珠宝学院努力开展宝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在钻石、翡翠、有色宝石、有机宝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宝学院为依托开办的宝石学学术期刊《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和定期在武汉举办的宝石学术年会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 珠宝学院新建成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 配置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同时设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及武汉市金银珠宝检验站、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器研制中心、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等,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湖北省和全国各地提供珠宝检测、珠宝鉴定仪器、珠宝销售和咨询等服务,同时,给学生提供产学研教学的基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