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史上提出过哪些与女性意识相关的问题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5 01:08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03-14 17:49
学科史上提出过哪些与女性意识相关的问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3-14 19:26
三、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
女性主义(Feminism)
最初是指一种争取妇女获得相对于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
以后逐渐扩展为一种世界文化思潮:即从广义上说,女性主义要弘扬女性被男权遮掩了的价值,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身,看待世界,达到真正的妇女解放。
百年欧美女性运动史,相继涌现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主要理论流派,并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
代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所有人都有权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
结果: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
第二次浪潮
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运动中心:由欧洲转移至北美
主要目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抗对女性的无形歧视
标志性开端: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著作《女性的奥秘》(1963)的问世。
论争的重点:已由妇女权益转向了妇女解放“经历”以及两性的性别差异,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还同时涌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两大流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认为:妇女压迫主要是经济事件,但性别关系在社会关系中与阶级关系同样重要,妇女压迫必须与她们在家庭和生育的私人世界中的位置相联系,这就批判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划分。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父权制社会关系为妇女压迫的主要原因。
将父权制定义为男人优于女人的“权力性别系统”,确认父权制为自主的历史因素,并将性别关系(男人对女人的性控制)视为社会压迫的基本形式。
性别的产生,为其他形式的统治建立了一种前提条件,而世间一切压迫形式无非是性别压迫的一种延伸。
有五个问题涉及“男女之别”,曾被广泛引证和争辩——
1. 生物学的差异;
2. 经历上的差异;
3. 话语上的差异;
4. 无意识的差异;
5. 社会经济条件上的差异。
第三次浪潮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涌现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潮包括:
拉康心理分析
德里达解构理论
福柯权力话语研究
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
以解构主义为指针,去消解隐匿在人的主体性和思维习惯背后的深层文化枷锁。
后现代是整个男权消解的时代,在这时期,承认相对“平等”和绝对“差异”比单纯追求“平等”将更有利于妇女解放。
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传统女性主义者轻视大众文化的做法,并以文化批判的立场介入。
她们既要批判大众文化中内在隐匿的性别观念,努力打破男性中心的文化霸权,又要超越解构主义的虚无,重建女性文化新秩序;既要反对父权社会对妇女的压制,又要反对压制差异的倾向。也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并无单一认同的文化共识。
四、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
女性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是波澜不惊……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间,中国女性解放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与农民战争及其夺取政权的历史进程呈同步性。
妇女解放命题本始于西方异质文化的输入。
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使中国女性的传统角色定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最先思考女性问题的,更多的是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男人接过了女权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而中国妇女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妇女解放的呼声,首先发自于受西方启蒙思想熏陶的维新派:
在引进西方“天赋人权”及进化论学说的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男女平等”,并以兴办女学为具体措施,倡导女性解放。
为女性提出了六种权利(包括受教育权、社交自由权、经济独立权、婚姻自主权等)以及妇女参政问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间,中国女性解放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与农民战争及其夺取政权的历史进程呈同步性。
这就是说:就总体而言,中国妇女解放不是一个独立运动,而是被融入了社会革命的大潮,妇女更多的是被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从属地位。
在西方,“妇女解放”的含义是女性从男权统治下的解放,要实现的是女性个体的自由发展;但在中国条件下,女性解放则被赋予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化意义。
1949年后,当共和国女性终于以真正的“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妇女解放便演变成了千百万妇女的实践行动。
女性在经历了“非性化”的过程后,终于由女性而中性,由中性而男性,完成了自身意味深长的蜕变。由此,中国女性陷入了一个对性别问题既敏感又模糊,既言不由衷又无法言说的窘境。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重提女性问题。
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潮,再次借中国加速现代化之契机涌进国门。当代中国女性开始独立地反思自我之价值,女性意识开始走向自觉,“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误区也逐渐被女性的本性、特殊性等思索所穿越。
当下,中国女性发展面临着扑朔迷离的复杂形势: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残酷,使女性面临机遇也受到挑战。
妇女解放究竟向何处去?
目前,中国女性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非人”状态中,但她们还未能建立起一种融新与旧、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精华为一体的新文化女性模式。
“一旦妇女被看做一个具有无限人类潜力的人,与男人平等的人,任何妨碍她充分发挥潜力的东西便成了应予解决的问题。……一个女子不应该期待因自己的性别享受特权,但她也不应该去‘适应’偏见和歧视。……她必须学会竞争,不是作为一名妇女,而是作为一个人。只有当大批妇女走出边缘、汇入主流时,社会本身才会为她们实现新生活之计划提供安排。”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说话,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去发展,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去辨别,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去自由生活,从而顺利发挥自己的能力。
——玛格丽特•富勒
关注两性关系的和谐维系与共同发展,当是妇女解放的新思路。
女性主义(Feminism)
最初是指一种争取妇女获得相对于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
以后逐渐扩展为一种世界文化思潮:即从广义上说,女性主义要弘扬女性被男权遮掩了的价值,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身,看待世界,达到真正的妇女解放。
百年欧美女性运动史,相继涌现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主要理论流派,并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
代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所有人都有权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
结果: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
第二次浪潮
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运动中心:由欧洲转移至北美
主要目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抗对女性的无形歧视
标志性开端: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著作《女性的奥秘》(1963)的问世。
论争的重点:已由妇女权益转向了妇女解放“经历”以及两性的性别差异,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还同时涌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两大流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认为:妇女压迫主要是经济事件,但性别关系在社会关系中与阶级关系同样重要,妇女压迫必须与她们在家庭和生育的私人世界中的位置相联系,这就批判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划分。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父权制社会关系为妇女压迫的主要原因。
将父权制定义为男人优于女人的“权力性别系统”,确认父权制为自主的历史因素,并将性别关系(男人对女人的性控制)视为社会压迫的基本形式。
性别的产生,为其他形式的统治建立了一种前提条件,而世间一切压迫形式无非是性别压迫的一种延伸。
有五个问题涉及“男女之别”,曾被广泛引证和争辩——
1. 生物学的差异;
2. 经历上的差异;
3. 话语上的差异;
4. 无意识的差异;
5. 社会经济条件上的差异。
第三次浪潮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涌现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潮包括:
拉康心理分析
德里达解构理论
福柯权力话语研究
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
以解构主义为指针,去消解隐匿在人的主体性和思维习惯背后的深层文化枷锁。
后现代是整个男权消解的时代,在这时期,承认相对“平等”和绝对“差异”比单纯追求“平等”将更有利于妇女解放。
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传统女性主义者轻视大众文化的做法,并以文化批判的立场介入。
她们既要批判大众文化中内在隐匿的性别观念,努力打破男性中心的文化霸权,又要超越解构主义的虚无,重建女性文化新秩序;既要反对父权社会对妇女的压制,又要反对压制差异的倾向。也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并无单一认同的文化共识。
四、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
女性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是波澜不惊……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间,中国女性解放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与农民战争及其夺取政权的历史进程呈同步性。
妇女解放命题本始于西方异质文化的输入。
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使中国女性的传统角色定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最先思考女性问题的,更多的是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男人接过了女权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而中国妇女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妇女解放的呼声,首先发自于受西方启蒙思想熏陶的维新派:
在引进西方“天赋人权”及进化论学说的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男女平等”,并以兴办女学为具体措施,倡导女性解放。
为女性提出了六种权利(包括受教育权、社交自由权、经济独立权、婚姻自主权等)以及妇女参政问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间,中国女性解放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与农民战争及其夺取政权的历史进程呈同步性。
这就是说:就总体而言,中国妇女解放不是一个独立运动,而是被融入了社会革命的大潮,妇女更多的是被作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从属地位。
在西方,“妇女解放”的含义是女性从男权统治下的解放,要实现的是女性个体的自由发展;但在中国条件下,女性解放则被赋予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化意义。
1949年后,当共和国女性终于以真正的“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妇女解放便演变成了千百万妇女的实践行动。
女性在经历了“非性化”的过程后,终于由女性而中性,由中性而男性,完成了自身意味深长的蜕变。由此,中国女性陷入了一个对性别问题既敏感又模糊,既言不由衷又无法言说的窘境。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重提女性问题。
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潮,再次借中国加速现代化之契机涌进国门。当代中国女性开始独立地反思自我之价值,女性意识开始走向自觉,“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误区也逐渐被女性的本性、特殊性等思索所穿越。
当下,中国女性发展面临着扑朔迷离的复杂形势: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残酷,使女性面临机遇也受到挑战。
妇女解放究竟向何处去?
目前,中国女性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非人”状态中,但她们还未能建立起一种融新与旧、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精华为一体的新文化女性模式。
“一旦妇女被看做一个具有无限人类潜力的人,与男人平等的人,任何妨碍她充分发挥潜力的东西便成了应予解决的问题。……一个女子不应该期待因自己的性别享受特权,但她也不应该去‘适应’偏见和歧视。……她必须学会竞争,不是作为一名妇女,而是作为一个人。只有当大批妇女走出边缘、汇入主流时,社会本身才会为她们实现新生活之计划提供安排。”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说话,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去发展,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去辨别,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去自由生活,从而顺利发挥自己的能力。
——玛格丽特•富勒
关注两性关系的和谐维系与共同发展,当是妇女解放的新思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