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受、想、行、识”是指什么?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5:54
  • 提问者网友:了了无期
  • 2021-03-19 21:4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受、想、行、识”是指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逐風
  • 2021-03-19 23:23
“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四蕴皆为心法,非色,即非物质。受想行识,用大师的话来说,“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都脆弱虚空的东西。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3-20 04:54
感受,思想,行为,认知
  • 2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3-20 04:22
这个要参悟,不是靠文字。
  • 3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3-20 03:07
和“色”一起,都是“空”的意思。
  • 4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3-20 02:29
可以参考楞严经 五十种阴魔 都是需要修行破掉的难关
  • 5楼网友:过活
  • 2021-03-20 01:03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06103.html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