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象山本地作家散文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7:12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4-05 01:23
关于象山本地作家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4-05 02:17
满纸烟岚
余志刚
你用的是什么烟?
我用松烟。
松烟比桐烟好,大哥总归是比我会经营呢。
这是上世纪初叶,周作人和鲁迅在北京寓所里的一番对话。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们在比较烟土、谈论经纪,然而他们交换的恰恰是读书人传递于书斋之间的私房话:你用的是什么墨?松烟墨。你的松烟墨比我的桐烟墨要好啊,好在哪里哪里,话匣子一开就很有说道。周作人这里用了“经营”两字,正好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普遍心态:经史子集,笔墨纸砚,这些都是书斋里需要精心筹划的,任凭大环境如何云云雨雨阴阴晴晴,自己的精神小家园总要留一点干净、见一丝光亮吧。
他们大凡十分较真。
若论渊源,三国时候的学究们钟爱“张芝笔、左伯纸、韦诞墨”,应是读书人沉沦书斋、经略纸墨的开始,到了唐代,韩愈把自己趁手的文具昵称为“中山毛颖”(中山兔毫笔),“绛人陈元”(绛州松烟墨),“弘农陶泓”(弘农陶砚)以及“会稽楮先生”(会稽楮皮纸),读书人的那一点精神自恋几乎“迂阔而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拿“笔”做例子:秦汉之际,文人们用得最多的是“中山兔毫”,这种笔毫采自北方,先由经纪人千里迢迢地倒腾到宣州,笔工做成了笔,又千里迢迢进贡到长安,工本日渐累进,一枝“中山兔毫”的市价相当于当时县太爷的一年俸禄。就是这样的笔,到了文人手里也还要拣拣挑挑。王羲之说,初秋时节“其毫焦而嫩”,不堪用,到秋末“其毫脆而秃”,依然不堪用,只有“八月暑寒调和,毫乃中用”。治刀笔,如烹小鲜,文人操持案头的那股顶真劲儿就像钢牙咬铁锹,是神圣得有点偏执,迂戆中带点可爱的。
好了,文房四宝供置案头,徽墨端砚色味生香,书生们刚刚看完一本经卷,随手搦住了三寸笔管,凭空便有“执笔如壮士”之慨:现实中他们有太多的思想需要表达,但因时因势却未尝表达;这种思想可不能沤在肚子里,既然是翰墨如故人、纸笔皆朋辈,他们一口气奔上脑门,就开始了絮絮叨叨的倾诉。做一篇道德文章,写几个斗方大字,画一幅长轴山水,灵魂和才情得到了妥然的安置。“闭门即是深山”,一个人关在书斋里,眼不见心净,满世界尽是自然山水;也许家境并不怎么好,屋舍院落甚至见出了破败,然而“青山正补墙头缺”,心里装的仍是自然山水。——这就非常不错了,不抢不盗,不放火不杀人,即使百无一用是书生,那又碍着你什么了?
然而天可怜见:他们翰墨淋漓之间,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却遭到了掠夺性的破坏!
汉代时候,文人的案头流行一种松烟墨,那种墨以古松做原料,用它未完全燃烧的黑烟炼制而成,陕西终南山因为地处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山上的古松在几年时间里就被采伐殆尽。晋代的书家,“凡捉毫取墨,必庐山之松烟”,庐山古松一时化为焦烟。唐末,北方制墨名匠奚廷硅来到安徽歙州,于是黄山之巅笼罩了浓重的黑烟。北宋时候,晁氏作《墨经》,突然良心发现,在文章煞尾时发出一声苍凉的感叹:“自惜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见矣!”这“东山”不知是什么山,可能是他少年时候的玩乐场所,现如今登高一看,连一根松毛也没有了,他的惊讶和忧伤是可以想见的。晁氏之后,沈括写了《梦溪笔谈》,他以科学家的眼睛来观照这一段资源枯竭的历史现象,他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沈括是文人,但他比起别的文人更理智也更冷静,他感到威胁已经临近了,势头不可遏止,于是提出了以石油制墨的变通之法,他以十分权威的口吻告诫众人:“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也!”沈括为了推广自己的新技术,还亲自用北方发现的一窟石油来烧烟制墨——他粗门大嗓的吆喝,在当时文人的眼里竟成了算计别人银子的黄婆卖瓜。
时隔不久,安徽的歙砚产地婺源县(今属......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