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与荆南乐秀才书译文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23:07
  • 提问者网友:箛茗
  • 2021-04-02 10:40
与荆南乐秀才书译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04-02 11:50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所尽的礼仪一样。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 我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态罢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道”的。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 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铃声,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 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
提示: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道与文的关系.他认为文章主要是阐述道与文的关系,强调道对文的重要性,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文采,进而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不要文采,而是说不能"作文害道",道的修养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他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的"充道"还是在于"为文".另外,他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即在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4-02 13:28
抱歉,只找到了原文:
【与荆南乐秀才书〈景佑四年〉】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
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