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2008.江苏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精选(春雨密卷)答案20分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4:43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4-03 06:41
2008.江苏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精选(春雨密卷)答案20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4-03 07:56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三、古诗鉴赏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必做题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实用类文本: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
20、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而且继续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它巧妙回避了考前各种专家讲座、预测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生命、环保、感恩等话题,无疑具有很深刻的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好写,不象2007年安徽的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基本上已经限定为记叙性抒情文体。人人都有好奇心,这就避免了选材的雷同或行文的撞车。而且,针对近几年套写文化类散文(如“李白向我走来”之类)的不良文风,这实在是有力举措。当然,本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从考生审题的角度考虑,命题指向明确,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实现了之前考试研究专家的“降低审题难度,不为难考生”的预测。通过考后调查多名不同层次的考生得知,普遍反映容易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就不会出现像2007年全国卷(一)那样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从而确保所有考生都在比较齐平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当然,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泛泛而谈,像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应该侧重于“好奇心”对人的重要影响来写;又如,可能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中,陷入盲目探讨哲学理论的误区,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中心涣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对考生字数的要求有了微调,以往都是全国一样的铁规定:不少于800字,今年调整为“800字左右”,这无疑是一种人文性的进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4-03 09:53
作文是我最()的人

参考资料:无

  • 2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4-03 09:23
六、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实用类文本: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
20、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而且继续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它巧妙回避了考前各种专家讲座、预测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生命、环保、感恩等话题,无疑具有很深刻的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好写,不象2007年安徽的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基本上已经限定为记叙性抒情文体。人人都有好奇心,这就避免了选材的雷同或行文的撞车。而且,针对近几年套写文化类散文(如“李白向我走来”之类)的不良文风,这实在是有力举措。当然,本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从考生审题的角度考虑,命题指向明确,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实现了之前考试研究专家的“降低审题难度,不为难考生”的预测。通过考后调查多名不同层次的考生得知,普遍反映容易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就不会出现像2007年全国卷(一)那样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从而确保所有考生都在比较齐平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当然,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泛泛而谈,像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应该侧重于“好奇心”对人的重要影响来写;又如,可能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中,陷入盲目探讨哲学理论的误区,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中心涣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对考生字数的要求有了微调,以往都是全国一样的铁规定:不少于800字,今年调整为“800字左右”,这无疑是一种人文性的进步。
回答者: W960828 - 助理 二级 2009-6-20 18:45
o囧知天下o 试用期 一级(91) |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1)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学业/考试 > 小学教育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2008.江苏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精选(春雨密卷)答案20分
悬赏分:2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9 天 7 小时

问题补充:
25分了 。。。。。。。。。。。。
提问者: S3235902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二级及以上用户登录后可以上传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
作文是我最()的人
参考资料: 无
回答者: 221.234.33.* 2009-6-20 18:28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三、古诗鉴赏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必做题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实用类文本: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
20、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而且继续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它巧妙回避了考前各种专家讲座、预测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生命、环保、感恩等话题,无疑具有很深刻的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好写,不象2007年安徽的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基本上已经限定为记叙性抒情文体。人人都有好奇心,这就避免了选材的雷同或行文的撞车。而且,针对近几年套写文化类散文(如“李白向我走来”之类)的不良文风,这实在是有力举措。当然,本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从考生审题的角度考虑,命题指向明确,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实现了之前考试研究专家的“降低审题难度,不为难考生”的预测。通过考后调查多名不同层次的考生得知,普遍反映容易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就不会出现像2007年全国卷(一)那样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从而确保所有考生都在比较齐平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当然,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泛泛而谈,像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应该侧重于“好奇心”对人的重要影响来写;又如,可能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中,陷入盲目探讨哲学理论的误区,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中心涣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对考生字数的要求有了微调,以往都是全国一样的铁规定:不少于800字,今年调整为“800字左右”,这无疑是一种人文性的进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