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念经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案:7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21:09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3-26 22:54
念经主要方法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3-26 23:51
一、念经时应该使心静下来,以至诚恭敬心念经,不使有一切念头,也不必去理解经文意思。请看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开示:
   1、无论念经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头。(《印光法师文钞三遍》卷二《复郁智朗居士书》)
   2、至于诵经持咒念佛,一本于至诚恭敬而受持之即已,不必急急求解义为要也。果能如是受持,久之则业障消除,智慧发现,经之实益,尚能亲得,况文义乎。(《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二《复河南第五军副司令部杨明斋书》)
   3、凡诵经,礼佛,念佛,拜忏各佛事,必须身心恭敬。(《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4、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终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
  二、“纯而不杂”叫“精”,“勤修向上而不放逸”叫“进”。故念经要选一部经一直念下去,不要同时念多部,也不要今天念这部经,明天念那部经。并且每天都不要中断,能如此念经,则名精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21-03-27 04:52
念佛经、念佛号、念佛咒都是最常见的三种念佛的形式,寺院里的早晚课一般都包括这三个内容。但是人 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佛(号)、经、咒都深入修习,只能选一种为主,具体到每个人选择哪一种方法 为自己学佛的主要形式,这要看自己的根性契合哪一种形式。 实际上,只要精进坚持、长期修习,佛、经、咒学什么都可以功夫深入、都可以入定,得到所谓的三昧。民国时有一位居士一门深入,只念楞严经,念了八年的时候,功夫深入而得定了。一天中午,他很困,在半睡半醒之时,看见以前因为和他打官司而自杀的怨亲债主(鬼道众生)来找他,他很害怕,以为是来报复的,没想到冤亲债主给他跪下了,求他超度,他说我不知道怎样超度你,怨亲债主说你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同意超度我就可以。他当然同意了,只见这个冤亲债主踩着他的腿,然后又踩着他的肩膀就生天了。后来他死去的老婆和孩子也来了,也用同样的方法生天了。这说明念经功夫深了也可以入静,得清净心,进入修学佛法的三昧状态。 古圣先贤说,佛经是佛用清净心说的,我们凡夫的思维都是分别、执着和妄想,如果用我们平时的思维方 法去理解分析佛经,就会歪曲和误解佛经。古圣先贤主张读经时不能执着文字、言语、和名相(名词术语 ),不去想任何事,要以纯粹的清净心读经,经读千遍,其意自见。
  • 2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3-27 04:14
我就教你一种方法吧: 念经的环境要静点最好,你看一个字或一段经文,就在脑中复制一次经文。 你嘴上念经,脑子里面要出现相同的字甚至符号(潜移默化)。
  • 3楼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3-27 03:23
朋友这个问题很简单 念经其实分为很多种 不同的经文有不同的方法 心经是不能有杂念的 因为心经的意义就是冷静 别的经就不一定了 有很多是解惑用的经文 你要没有杂念哪来的惑啊 .....
  • 4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3-27 02:06
这个很正常的,不是你念经的时候有杂念,有念头的,平时也有的,只是没有发觉。 要没有念头,那就成佛了。 念头来了,不要理会,也不要跟着念头走,慢慢会没有的。
  • 5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3-27 01:44
朋友,只要你静下心来就可以念经了,呵呵!建议你多念念《阿弥陀佛经》,呵呵!我现在每天就天天你的念阿弥陀佛经的,呵呵!~还有就是没事的时候多念念阿弥陀佛,对你没有坏处的,呵呵!最后祝你好运
  • 6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3-27 00:53
楼主好,您说的念经心无杂念,其实是一种止观的修法。 初开始的时候,往往容易走神,等念的熟了,会出现即使头脑不清晰,也很容易念下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题目叫 《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虽然说的是禅修,但念经,念佛也可以借鉴。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集论>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