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及发现(至2010年)谢啦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01:04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02-20 10:45
都挺好的,我就发投票了.....谢谢各位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2-20 12:06
1991——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奖名单
1991年E.内尔(Erwin Neher)(1944-)(德国)
B.萨克曼(Bert Sakmann)(1942-)(德国)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上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E.H.费希尔(Edmond H.Fischer)(1920-)(瑞士/美国)
E.G.克雷布斯(Edwin G.Krebs)(1918-)(美国)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可逆性蛋白磷酸化是一种生物的调节机制
1993年P.A.夏普(Phillip A.Sharp)(1944-)(美国)
R.J.罗伯茨(Richard J.Roberts)(1943-)(美国)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Alfred G.Gilman)(1941-)(美国)
M.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1925-1998)(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dward B.Lewis)(1918-2004)(美国)
E.F.维绍斯(Eric F.Wieschaus)(1947-)(美国)
C.N.福尔哈德(Christiane Nusslein Volhard)(1942-)(女)(德国)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
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Peter C.Doherty)(1940-) (澳大利亚)
R.M.青克纳格尔(Rolf M.Zinkernagel)(1944-)(瑞士)
发现细胞的介导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1942-)(美国)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
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Robert F.Furchgott)(1916-)(美国)
L.J.依格那罗(Louis J.Ignarro)(1941-)(美国)
F.穆莱德(Ferid Murad)(1936-)(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Gunter Blobel)(1936-)(美国)
发现蛋白质内部具有内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1923-)(瑞典)
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1925-)(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美籍奥地利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1939-)(美国)
蒂莫西•亨特(R.Timothy.Hunt)(1943-)(英国)
保罗•纳斯(Sir Paul M.Nurse)(1949-)(英国)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1927-)(英国)
约翰•苏尔斯顿(John E.Sulston)(1942-)(英国)
罗伯特•霍维茨(H.Robert Horvitz)(1947-)(美国)
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1929-)(美国)
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1933-)(英国)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领域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促使核磁共振
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美国)
琳达•巴克(linda B.Buck)(1947-)(女)(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工作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 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1951-)(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 (J.Robin Warren)(1937-)(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并且证明了由于幽门螺杆菌的
感染会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2006年 安德鲁•菲尔(Andrew Z.Fire) (1959-)(美国)
克雷格•梅洛(Craig C.Mello)(1960-)(美国)
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RNAi)”机制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
的杰出贡献
2007年马里奥•卡佩基(美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马丁•埃文斯(英国)
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基因靶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使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丧失功能。此类“基因敲除”试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在胚胎发育等多种现象中发挥何种作用。“基因靶向”技术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和吕克•蒙塔尼(法国)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美国)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英国)
因其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2001年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2002年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 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 美国生物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Thomas A. Steitz(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 E. Yonath(阿达·约纳特)
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伊智根岸(Ei-ichi Negishi)和日本科学家铃木彰(Akira Suzuki)
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PS:化学奖有很大一部分颁发给研究生物方向的科学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1991年E.内尔(Erwin Neher)(1944-)(德国)
B.萨克曼(Bert Sakmann)(1942-)(德国)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上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E.H.费希尔(Edmond H.Fischer)(1920-)(瑞士/美国)
E.G.克雷布斯(Edwin G.Krebs)(1918-)(美国)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可逆性蛋白磷酸化是一种生物的调节机制
1993年P.A.夏普(Phillip A.Sharp)(1944-)(美国)
R.J.罗伯茨(Richard J.Roberts)(1943-)(美国)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Alfred G.Gilman)(1941-)(美国)
M.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1925-1998)(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dward B.Lewis)(1918-2004)(美国)
E.F.维绍斯(Eric F.Wieschaus)(1947-)(美国)
C.N.福尔哈德(Christiane Nusslein Volhard)(1942-)(女)(德国)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
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Peter C.Doherty)(1940-) (澳大利亚)
R.M.青克纳格尔(Rolf M.Zinkernagel)(1944-)(瑞士)
发现细胞的介导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1942-)(美国)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
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Robert F.Furchgott)(1916-)(美国)
L.J.依格那罗(Louis J.Ignarro)(1941-)(美国)
F.穆莱德(Ferid Murad)(1936-)(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Gunter Blobel)(1936-)(美国)
发现蛋白质内部具有内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1923-)(瑞典)
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1925-)(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美籍奥地利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1939-)(美国)
蒂莫西•亨特(R.Timothy.Hunt)(1943-)(英国)
保罗•纳斯(Sir Paul M.Nurse)(1949-)(英国)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1927-)(英国)
约翰•苏尔斯顿(John E.Sulston)(1942-)(英国)
罗伯特•霍维茨(H.Robert Horvitz)(1947-)(美国)
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1929-)(美国)
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1933-)(英国)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领域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促使核磁共振
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美国)
琳达•巴克(linda B.Buck)(1947-)(女)(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工作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 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1951-)(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 (J.Robin Warren)(1937-)(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并且证明了由于幽门螺杆菌的
感染会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2006年 安德鲁•菲尔(Andrew Z.Fire) (1959-)(美国)
克雷格•梅洛(Craig C.Mello)(1960-)(美国)
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RNAi)”机制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
的杰出贡献
2007年马里奥•卡佩基(美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马丁•埃文斯(英国)
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基因靶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使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丧失功能。此类“基因敲除”试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在胚胎发育等多种现象中发挥何种作用。“基因靶向”技术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和吕克•蒙塔尼(法国)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美国)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英国)
因其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2001年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2002年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 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 美国生物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Thomas A. Steitz(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 E. Yonath(阿达·约纳特)
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伊智根岸(Ei-ichi Negishi)和日本科学家铃木彰(Akira Suzuki)
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PS:化学奖有很大一部分颁发给研究生物方向的科学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2-20 13:21
1991——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奖名单
1991年E.内尔(Erwin Neher)(1944-)(德国)
B.萨克曼(Bert Sakmann)(1942-)(德国)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上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E.H.费希尔(Edmond H.Fischer)(1920-)(瑞士/美国)
E.G.克雷布斯(Edwin G.Krebs)(1918-)(美国)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可逆性蛋白磷酸化是一种生物的调节机制
1993年P.A.夏普(Phillip A.Sharp)(1944-)(美国)
R.J.罗伯茨(Richard J.Roberts)(1943-)(美国)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Alfred G.Gilman)(1941-)(美国)
M.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1925-1998)(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dward B.Lewis)(1918-2004)(美国)
E.F.维绍斯(Eric F.Wieschaus)(1947-)(美国)
C.N.福尔哈德(Christiane Nusslein Volhard)(1942-)(女)(德国)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
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Peter C.Doherty)(1940-) (澳大利亚)
R.M.青克纳格尔(Rolf M.Zinkernagel)(1944-)(瑞士)
发现细胞的介导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1942-)(美国)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
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Robert F.Furchgott)(1916-)(美国)
L.J.依格那罗(Louis J.Ignarro)(1941-)(美国)
F.穆莱德(Ferid Murad)(1936-)(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Gunter Blobel)(1936-)(美国)
发现蛋白质内部具有内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1923-)(瑞典)
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1925-)(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美籍奥地利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1939-)(美国)
蒂莫西•亨特(R.Timothy.Hunt)(1943-)(英国)
保罗•纳斯(Sir Paul M.Nurse)(1949-)(英国)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1927-)(英国)
约翰•苏尔斯顿(John E.Sulston)(1942-)(英国)
罗伯特•霍维茨(H.Robert Horvitz)(1947-)(美国)
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1929-)(美国)
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1933-)(英国)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领域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促使核磁共振
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美国)
琳达•巴克(linda B.Buck)(1947-)(女)(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工作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 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1951-)(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 (J.Robin Warren)(1937-)(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并且证明了由于幽门螺杆菌的
感染会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2006年 安德鲁•菲尔(Andrew Z.Fire) (1959-)(美国)
克雷格•梅洛(Craig C.Mello)(1960-)(美国)
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RNAi)”机制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
的杰出贡献
2007年马里奥•卡佩基(美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马丁•埃文斯(英国)
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基因靶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使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丧失功能。此类“基因敲除”试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在胚胎发育等多种现象中发挥何种作用。“基因靶向”技术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和吕克•蒙塔尼(法国)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美国)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英国)
因其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