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节选)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8:59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1-03 01:30
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5分)映照死亡的是生命(节选)孟晖(1)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2)《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徐干、陈琳、应、刘桢――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3)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他“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致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反而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4)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么?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啸吟着这种恨意。   (5)也许,在那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6)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这种支配所持续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致我们往往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人固有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散文所惟一可以表达的人生情调。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5.曹丕的父亲是 (填写人名),其父字 。文中提到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 (填写人名)的自称。(任选2空填写)(2分)6.在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1)        (2)        7.请分条概述“知天”、“恨命”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3分)知天:           恨命:                         8.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A. 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作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B. 第六段中“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C. 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D. 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人士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9.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外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4分)“犬儒精神”: “另外一种精神”: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03 02:43
5.曹操,孟德;陶渊明(2分)6.(1)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1分) (2)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1分)7.知天:直视死亡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1分)恨命:(1)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致急得终夜难以成眠,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1分) (2)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人生状态感到不满。(1分)8.A,D(4分)9.犬儒精神:当代人身上存在的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另一种精神:魏晋精神,即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1-03 04:22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