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老子》这本书的见解?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02:19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01-25 12:03
谁能有对《老子》这本书有一定的见解,请告诉我好吗?
我想要的是对《老子》这本书的理解,不想要那些对《老子》这本书的介绍,我可以再加分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1-25 12:44
天下第一大佬和《老子》的故事

就我所知道的关于伟大的含义,就是人们通常难以到达并极力企及的事业成就。而对平凡的理解,则可以诠释为简单和直接的人事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会有平凡成就伟大这一类的事情发生。但是也不乏伟大被平凡所诠释的故事。智慧的沃土因为勤奋的耕耘,会结出被喻为永恒的果实。在岁月无痕,四时有序的自然世界里,这果实被赋予了名为真理的称谓。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始终在理智与梦想的碰撞中,印证着真理的本质。人类的追求与渴望,也因为有真理的指引而一次次升华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我想这就是经典始终被人们珍视的原因吧!

对于《老子》或是被称为《道德经》的这本中国古老的传世经典书籍,我从稍懂世事的时候就听讲了,但对其中的内容却不甚了了。不过有一种情况是我从来都没想过的,那就是我会以一个职业厨师的身份,来对《老子》这一经典古籍进行全新的诠释!我想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的念头。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原因,让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先贤教诲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她驱使我有了一种印证真理的冲动,难道这就是一个平凡诠释伟大的故事的开始吗?真是奇妙!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力量仿佛以无以争辩的铁证,向世人昭示着唯物精神的强大。而由此引发的恶果就是,精神文明与合于自然的思悟精神在急速萎钝、消殆!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我认为在当今的世界里,事实上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能够真正维护自然社会秩序的自然精神。在一般情况下,讲道理是需要举些例子的。那么,我在这里就用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向大家讲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吧!目前,有一种似乎可以通行天下的邪恶论调一再以“真理”的姿态,很混帐地向大家温柔的表白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那是万万不能的。”而更为混帐的是,仿佛全球几十亿之众的人类中的大部分和大部分中的所谓精英分子,总摆出一副要誓死捍卫这个所谓“真理”的样子,并且大有要淹没其余那些将信将疑和不知所云的那一部分的趋势。每每讲到这里、想到这里,我自己就不由得进入了百感交集的状态。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我能做的也只有是向大家再讲一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真理:能决定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与消亡的绝对因素绝对不是金钱。

历史可以告诉大家,任何时候能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的第一因素,从来都不会是金钱。从这种特征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本着自然精神的思悟本能,来做这样的推断:“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不过,这个以金钱论调来看的万万不能,却恰恰可以成就所有作为中无所不能的部分。因为那看似万万不能的被动因素,就正是能够成就无所不能的绝对因素。因为,她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她所代表着的,就是那从来不会受到任何桎梏约束的自然社会里、人世间最尊贵的自然精神!她高尚而无价!”

关于自然精神,就正是《老子》这部经典要阐述的主题。抛开中国以外的研究者不谈,而在中国2500年以来的历史里,就有着无数的先贤、高士、大师、学者、专家都对她有着各种版本的文字诠释。不过,至少从我本人的角度来看,《老子》这本书想要表述的自然精神及观点,却没能被以往的诠释者们完全而合理的表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诠释者本人理解能力的原因,有诠释者本人学术传承的原因,有诠释者本人所处的当时社会状态的原因,有诠释者所处朝代统治者的原因,有诠释者个人动机的原因,凡此种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诠释的偏差和谬误的地方。而更为严重的是,有许多由诠释而产生并一直存在着偏差和谬误的观点及见解,深深地误导着过往和当今的世人、学子,这实在是一件危险和遗憾的事情!

我本人作为后学者并处于当前的这种社会环境,本着自然精神而作为,我理所应当要将自己对《老子》这一传世经典的体悟和见解,变成实际作为。更要理所应当地对以往诠释《老子》的作者们所留下的谬误和偏差,做应有的修正和调整。在此,我对之前每一位诠释《老子》这一经典的作者,在表达我本人对他们最真诚的尊重与敬意的时候,也真诚希望《老子》这一千古传世经典所表述的自然精神,能惠及自然社会里所有人、物、事的自然作为和愿望!

天下第一大佬诠释的《老子》的前言

依我所想,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任何时候,在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最难以预测的部分,应该就是当人类的自然精神思悟,合于自然精神中的上善境界时所显示出来的、物质文明所难以比拟的、无可言喻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自然世界里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自然思悟精神里与生俱来的积极与热烈,无论处于顺境的辉煌或面临绝望的逆境,她对自然精神的追求、倚赖和崇拜,都历来没有从思想思悟的灵魂区域里被割裂出去。就是因为有这个因素,人类才没有丢失掉文明和进步的标签!

向往并探索真理是哲学精神中的永恒部分。哲学精神之所以伟大,也就是因为由她所表述出来的自然精神的真实喻意,正是天地间自然世界里一切人、物、事有所作为时,所一贯尊崇的自然规律。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一切作为,当然就无法去表述自然精神的真实喻意了。而那违背了自然精神的思悟,还能够派生出正确的哲学思想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讲到了真理,讲到了哲学思想,讲到了自然精神,我想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中华民族的传世文化瑰宝《老子》这一部古籍经典。

关于《老子》这部传世的经典,也有把它称做《道德经》的。从有关的资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作者,就是被我们尊称为老子的李耳,在后来也有尊称他为李聃的说法。李耳的字叫伯阳,资料记载他的籍贯是现今河南的鹿邑县。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但是也有些其他的资料在显示这些数据时,与前者稍有出入,但总的范围相差不大。李耳本人在东周的后期做过守藏史,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总管或馆长一类的官。而《老子》这部经典,相传是李耳晚年弃官准备西出涵谷关时,写下的传世之作。但是,我本人认为真实的成书时间应该早于这个时间段,相信是在孔子向老子问道之前就已经成书了。《老子》这部经典里所表述的思想,几乎影响着李耳之后2500年里每一时期的每一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她的作为辉煌而伟大,对后世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及贡献,更是难以用语言来进行具的体描述和称道。而李耳在《老子》里讲述的自然精神的真意,就绝对是人类自然思悟精神中的灵魂部分!

其实,就我对这一经典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真实形象大概应当是这样的:李耳他首先是一位智者、哲人、思想家。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教育的革命先锋,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倡导者。他主张积极的人生观,关怀世界,关注自然精神的迭起和世人的人生幸福。他积极提倡的体悟和遵从自然精神而作为,乃是惜爱生命和自然世界的大爱之心!所有的那些消极的人生态度,从来就不是他所认同的。而以往世人对他有诸多的误解,究其源流就只能讲是历史造成的遗憾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1-25 14:04
请到百度文库搜索:彭联邦一说《老子》
  • 2楼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1-25 13:53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 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 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老子》历来有多种本于,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 以河上本为准。 《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 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 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 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 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 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 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在 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 的理想国图画。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 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元道士张与材 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①今人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续编, 所收注本共计三百五十四种,八百零一卷,《正统道藏》存有五十余种。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元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 下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 《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且 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 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 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 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西汉初,黄老学大兴,《老子》成为其主要经典。汉武帝以后黄老学逐渐向黄老道 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开始宗教化。东汉时,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从 宗教角度理解和阐发《老子》,以之作为治国治身和修养成仙的理论依据,这给予当时 的神仙方士以启发和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即有与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 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许多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到东汉后期,《老子》便成为 道教所奉的经典,写出注释书《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以道教的观点解释《老子》,并 将其作为教科书训育徒众。汉代道教老学的主要特征是黄老神仙长生思想,借用老子的 “道”作为其神仙学说的理论依据,理论思维的水平不太高。 魏晋玄学的产生,给道教老学以新的启迪。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 《老子》,为道教老学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发展到唐代,经成玄英、李荣等重 玄派学者的发挥,遂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当时道教解老转代表, 连唐玄宗注疏《道德经》时也深受其影响。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对重玄派深为推许,认为“孙登以重玄为宗,宗旨之中,孙 氏为妙矣”。②重玄派解老有两大特征: 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运用这种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得到了发 展,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论思维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李荣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显示了唐道教 的理论水平。成、李二人着重阐发“重玄之道”,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 深远之玄,理归于不滞,既不滞有,也不滞无,有无都不执著,故称为玄;人们在不滞 于有、无之后得非有、非无,虽谓之玄,但还不是真道,还不能滞着于此玄,必须对此 非有非无之玄继续否定,直到永不执著,一无滞碍,“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时,才是 重玄之道。③这是种无限否定的思维进程,通过无限否定证成重玄,其思维方法来源于 佛学中道观。自魏晋迄唐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 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学术特色和侧重点,色彩纷呈。 这就给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学的集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集注化倾向在蜀中尤为突出。岷 山道士张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 李荣等多家注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更是引用和评论诸家,总结了汉魏以来 的道教老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代是道教老学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有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响,但又较多地把易学思想引入到《老子》注 解之中,使易、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宋代道教老学还继承发展了重 玄派对“理”、“心”、“性”等的阐释,给予宋明理学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元明以来,道教解老之作仍续有问世。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纯的《道德会元》 和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 这些著作中多以理学术语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鲜明的时代 特征。 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 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 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注: ①② 《道藏》第12册725页,第14册34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 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 蒙文通辑校本:成玄英《老子义疏》和李荣《老子注》,四川省立图书馆1946 年、1947年石印本。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 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老子与现代生活智慧〉〉 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 这个雕像非常大,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 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写评传的话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 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 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 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 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 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 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 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 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 3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1-25 13:20
现在人注解老子 都肯定老子的朴素辩证法 但却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用"不好 原因就在第八十章 老子说的那段话: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家认为 老子的这种方法不尊重发展 不尊重以强胜弱的的规律 并且引出不少历史"事实"证明老子是不对的 其实我们这事需要反过来想想自己 我们用的那些所谓能推翻老子的道理 其实十几岁的孩子都能懂 试想老子作为史学家 站在中国已有的两千年多年的历史上 他会不知道"大鱼吃小鱼" "富人活的好,穷人要挨饿" "落后的弱国要被强国吞并"这些再浅显不过的道理?那我们未免也太小瞧老子了 那么大家又会问了 既然如此老子为何还能把这些道理提出来?其实只要我们再认真读一下老子的那段话就能明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没错,前提是你有了什伯之器,却不用。而不是你还什么都没有呢,就什么都不想要那种消极的做法。这就像现在的西方国家 国小人少 要么就是地广人稀 而且现在人家最重视的就是环保 人们的生活流行原生态 城市向农村发展。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 没钱的时候我们就想着发家致富 可真正有钱了很多人有忙着捐款做善事。你挨饿的时候,就想者吃,真正吃“撑”了,又想着减肥。再更深一步说,道教的修真,佛教的参禅。都遵循一个规律;无------有------无。最后那个无叫反朴归真,反本归原。但它是建立有之上的,就像你要练成金丹,需要筑基一样,这一筑就要十年。才能采小药,之后再得大药。而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把这一章放在最后,就是要我们先强国了,再来小国寡民。否则你如果执意“强”下去,就会应了老子的另一个思想 盛极必衰!历史上的大唐 大元 大清无不是如此。至于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叫我们不要发展,我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可见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对后世几千年的事都有如此高的预测及判断,我们这些他两千年后的学子学孙,也只能赞其学究天人,深不可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