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吴王夫差剑的历史意义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6 15:04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04-26 04:07
我想知道现天津博物馆里那把吴王夫差剑的历史意义和由来,详细一点的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4-26 05:41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之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吴越出产利剑,官方和民间所藏不知凡几,这是令秦皇十分不放心的。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听说虎丘山之下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于是下令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的利剑。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也未见剑的踪影。这就是当今苏州名胜“剑池”的由来。
  千百年来,金石收藏家以蒐寻吴越之剑作为终身梦想。就目前的材料而言,清代学者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最早著录吴王夫差剑,此剑剑身的拓本长约44厘米,圆筒状茎,窄格,剑身中部突起圆弧形脊。腊部(剑身与剑柄相交处)铸有铭文“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其中“夫”字与“元”字误倒。此剑最初为钱塘黄小松所藏,后为日照许印林所有,最后归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对此剑的铭文有考证。《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和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录同一件吴王夫差剑,腊部铸铭:“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形制及铭文特点与《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收夫差剑相同。
  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教授藏有稀世名剑两把,故以“双剑誃”作为室名。其中一把是吴王夫差剑,相传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此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剑首与剑锋残均已残缺的吴王夫差剑,但腊部的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尚在。剑的形制与上面提到的两件相似。
  此外,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的“废铜”中,也发现两把吴王夫差剑。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从废铜中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首部已残损,残长59.1厘米,宽5厘米。器型与于省吾教授所藏相似,剑身也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的铭文。据访查,可能是1949年之前从辉县琉璃阁战国墓葬中所盗出。
  1974年,安徽庐江县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发现一把吴王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柄为椭圆柱形,上有两道箍棱;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花纹;茎部较宽;中脊近格处有两行大篆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余以至克肇多功”。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春秋晚期,庐江属吴国,此地出土吴王剑并非偶然。
   吴王夫差剑 无独有偶,1991年,山东邹城市农民在整修地堰时也发现一把吴王剑。剑身瘦长,锋尖,隆脊,通长60厘米,茎长9.8厘米,宽5厘米,重1000克;圆首,圆茎,双箍;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考古发现的吴王剑也有几把。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出土时装在漆木剑鞘之中,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1991年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目前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此外,山西峙峪出土过“吴王光剑”;山西代县蒙王村出土过“吴王夫差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过“吴王光鉴”。
  以上所举的吴王夫差剑,除少数之外,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差,品相不佳。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迟山
  • 2021-04-26 07:19
它的历史意义是证实了春秋时期争霸的历史和古代铸剑技术,有利于研究古代铸剑和春秋的历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