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中生,我想问一个政治上的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以及怎样解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8-18 20:0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8-18 20:20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57.htm
简:
为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怎么解决: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