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写一篇《论苏轼闲人之闲》的文章.速求!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05-21 14:2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5-21 14:59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本欲就寝的苏轼,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渲染了景色那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
苏轼看着这一池明澄,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同样,他在另一篇词《行香子》中也有提到类似的意境.
词中抒发了人生短促的忧伤、知音难遇的悲慨,表达了对虚名浮利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词中开篇同样以优美洁净的月色起兴,接着写对月把酒,沉思反省人生.词中集中了古人有关人生的言论和比喻,充分表达了名利虚无、人生如梦的感喟.既然人生短促,名利无凭,知音难遇,事与愿违,词人只好“且陶陶、乐尽天真”,并进而产生弃官归隐之心,希望从官场纷争困扰中解脱出来,去过那“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生活.这种归隐之想,其实早就萌生,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归隐.尽管苏轼一生沉浮不定,受贬、入狱,迭受打击,但他都挺住了.这大约得益于他思想的多元化和个性的旷达.他得意时,兼济天下,颇有政绩;失意时则用老庄思想来排遣胸中块垒,不为虚名浮利所羁绊.这首词实际就是他失意时的自我排遣和思想调整,也是苏轼个性和人生观的具体展现.
呃.其实我说实话,这是我七拼八凑出来的.苏轼的词写的都很有意境.很有感觉的.若想进一步了解苏轼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