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看发达国家怎样利用雨水资源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9:26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2-07 23:34
看发达国家怎样利用雨水资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2-08 00:49
让雨水与城市共生
  在日本东京都墨田区,大街上随处可见名为“天水尊”的雨水桶和名为“路地尊”的地下雨水罐。“天水尊”的雨水平时用于浇灌花草、洗车、擦窗户,“路地尊”里的水既可以利用压水机抽出来,也可以与其他的水利设施连接,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储备水源。除了各家各户的这些设施,在只有13.75平方公里的墨田区中,还有185处大型设施利用雨水,单是大型蓄水槽的容量在2008年4月1日就达到了12527立方米,相当于45个25米长游泳池(约275立方米)的储水量。
  在日本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中的大部分小河也曾经被马路“侵占”。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很多地方重新开挖河道,雨水重新成为潺潺溪流,而不再以汪洋之势在公路上横行。小河还与日本各个街道的“路地尊”连接,雨季雨水过多时,储存槽里溢流出来的雨水可以像瀑布似的流进小河里;旱季少雨时,小河里的水又可以流回到雨水储存槽。潺潺水流总是令人耳目一新。
  “路地尊”的旁边往往成为回收可再生材料和消防用水点,这种“生态街区”式的设计延续了日本历史上特有的“井边文化”的风貌,成为巩固人们相互联系的地方。因此,“路地尊”不仅确保了危机时期饮用水安全,而且在居民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巩固了共同应对灾难的信念。而“天水尊”的命名亦大有学问。用设计人德勇昌南的话说,“天水尊”有尊敬天上雨水的意思,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希望人们尊敬自然,保护自然。
  德国很多独门独户的家庭一般也要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收集,通过分散或集中过滤除去径流中颗粒物质,然后将水引入蓄水池储存,再通过水泵输送至用水单元,用于洗衣、冲厕或灌溉绿地等。
  单门独户的家庭可以建立独立的雨水收集罐,那么对于已建成的居民楼怎样收集雨水呢?日本一些专家在居民楼的落水管上做起文章。他们根据大多数雨水流下时都是沿着落水管内壁的原理,发明了放在雨落管接头内部的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圆环。当内壁的雨水被圆环截住时,就会流入另外一根通往各层住户的管子和雨水储存箱,高层住户的雨水箱装满后,雨水会继续沿落水管往下流,使各层用户都获得了雨水。
  通过这些设施和制度,日本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墨田区一样,告别了简单排泄雨水的模式,通过雨水的收集、储存、渗透以及利用,实现了雨水与城市的共生。
  公共设施巧用雨水
  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两国国技馆是全国大型公共设施利用雨水的先驱。国技馆屋顶可以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用于冲洗厕所,夏天还可以用于冷气设备,冬季降雪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
  同样,墨田区在区政府办公楼内也加装了雨水利用设施,制定了对家庭和公司利用雨水提供补贴的制度,并且成立了雨水利用信息的发布中心。1995年10月,墨田区就实施了雨水利用促进补贴制度,一立方米以下的雨水罐可补贴一半费用,地下大规模储水槽最高补贴100万日元,中等规模的储水槽可补贴30万日元。
  在墨田区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日本地方政府开始对建设雨水利用设施提供补助。目前,日本全国34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体系,包括东京都内的1000座高层建筑。其中,日本各地的穹顶体育馆是利用雨水的“大户”。大阪穹顶体育馆设置了最大能够储存3400立方米雨水的储水槽,每年的雨水利用量达到约6000立方米,相当于该体育中心每年用水约35%。
  无独有偶,在德国,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也规定了新建区域必须配套雨水利用系统,否则将面临高额的雨水排放费。为此,开发商大多采取建筑物屋顶铺设植被的方案,既可以延缓雨水径流,又可以增加雨水蒸发量并增加空气湿度。一些不适合铺设植被的屋顶则仿照日本的做法,建起容量较大的蓄水池,或通过落水管导入地下蓄水池,并因地制宜地建设喷泉等水景观,把雨水利用与周围环境融合起来。
  在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设计人员将展览大厅屋顶的雨水收集至总库容为2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经泵站输送至水面近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内。湖内设高大喷泉,湖周围种植水生植物,水鸟在湖面飞翔,与高大的展览厅群交相辉映,更显现出展览中心的气派与辉煌。
  同样,在有“低地之国”之称的荷兰,约有1/4国土低于海平面,包括全球最大港口城市之一DD鹿特丹。依水而生,虽然为鹿特丹带来了商机,却加剧了水位升高与海水倒灌的威胁。鹿特丹不得不采取全新策略,不断更新治水“武器库”。
  2010年世博会上广受关注的“水广场”就是鹿特丹的秘密武器之一。“水广场”由几个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这里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一旦暴雨来临,广场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吸纳四面八方的雨水。广场中的雨水不仅可在不同水池循环流动,还可以被抽取储存作为淡水资源。今后几年,鹿特丹计划建造超过25个“水广场”。有了足够的“水广场”,再大的暴雨与洪水也可以被水广场轻松“笑纳”。
  雨水资源收集再利用的理念和技术,也是上海世博会上最靓丽的景色之一。比如伦敦案例馆中的“零碳馆”,整个建筑北向的屋顶被绿色的景观植被覆盖,下雨的时候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开始工作,对屋顶植被自动灌溉,这些植物不仅仅是作为装饰,还是中和碳排放不可缺少的角色。
  雨水利用的生命力
  德国、日本和荷兰都是水资源较为充沛的国家,不存在明显的缺水问题,却依然能够大规模地推广雨水利用技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认识雨水的价值。日本东京都每年的降水量超过了当地自来水的用水量,若能将东京都内的雨水都收集利用起来,日本东京都就不必再依赖150公里外的水库,也不用再和其他城市一样担心因地下水采集超标而地面沉降。同样,近年来福冈和名古屋等地发生的都市洪水,以及大阪因降雨减少、水库水位降低而面临的缺水困境,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征收雨水排放费用,推动人们从经济角度选择采取雨水利用措施。2010年3月正式实施的《德国水资源管理法》规定,下雨时屋顶流入下水道的雨水与生活用水一样属于污水,因此也要缴纳污水处理费。且这种处理费费率非常高,通常为自来水费率的1.5倍。而一旦住户装上雨水利用设备,就可以省下这笔费用。政府以此鼓励企业、社区以及私人家庭安装雨水利用设施。
  东京都在2001年7月制定了《东京都雨水渗透指针》,在促使雨水下渗,避免都市洪水的同时确保地下水的及时补给。通过透水性路面、侧沟、透水池、地表建设绿地等设施,将降落在屋顶、庭院、运动场、停车场的雨水收集起来,渗入地下。同时,政府对施工方法和所用材料也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目标是使每年降水量的80%都能渗透到地下。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个城市为了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也对雨水回灌土地做了类似的强制性规定。
  第三,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升人们的雨水资源意识。日本有大量民间组织通过普及雨水利用技术,召开研讨会,举行宣传活动等,大力推进雨水利用。位于墨田区的市民组织“雨水市民之会”就是全国性的组织。众多类似的公益组织、学术组织分布在日本各地。多家大学也都在研究雨水利用项目。这些组织不仅在日本推进雨水利用,还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雨水利用经验。
  正如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世界第一家雨水资料馆内镌刻的标语:“问题在水,解决在雨水”。雨水流走就是洪水,留下来就是资源。把雨水利用起来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发展面临的“水危机”,解决都市洪水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的资源意识,营造亲水的城市空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