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7 17:31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10-16 21:24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10-16 21:38
专家认为:“拉尼娜”和地表覆被状况恶化是强沙尘天气屡屡发生“元凶”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由院士、研究员组成的中科院专家组日前明确指出,一个多月来强沙尘天气之所以屡屡肆掠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是因为气候异常尤其是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现象)的高峰期所致,而我国北方地表覆被(植被、水体等的覆盖)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科学家们警告: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今后如果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 今年春天,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连续多次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叶笃正院士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风沙问题咨询专家组”也迅速成立。 科学家们说,今年正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这一大范围的海洋大气过程的变化速度和强度超过以往,造成我国北方去冬今春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加上春天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气温显著增高,为近40年以来所少见,同时降水稀少,植被还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以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致使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因此引起多次强沙尘天气。 专家指出,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的破坏,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为今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未来几十年内,预计在全球增暖的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这是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不良气候背景,再加上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叶笃正说。 为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科学家们建议:近期应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的力量 科学家最近注意到,由于受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大气风速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相对于地球这个实体行星而言,厄尔尼诺加速了大气的向东运动,因此它给地球带来了恶劣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气角动量变化的分析显示,从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气角动量始终高于平均值。在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代,热带地区的风由东向西刮,地球其它区域的风则从西向东刮。两者迭加起来的净动量则是由西向东的角动量。随着风在地球表面及山脉间的来回移动,大气按照惯例与这个实体地球也在来回地交换着部分动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气加速,地球减速;而在夏季时节,这种情况正好相反。专家指出,厄尔尼诺通过减缓热带东部的风速,加大热带地区以外的风力可使大气角动量增大。 在爆发厄尔尼诺期间,随着大气风力的不断加速,地球本身自转速度的减缓,使这种混合了的角动量得到守恒。美国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约翰•吉普森说,他通过监测昼间的长度变化,观察地球的自转情况。在过去一年里,白天曾缩短和延长过约1毫秒,这基本上是因大气角动量发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说,在目前发生厄尔尼诺的时候,白天已经延长了四分之一毫秒。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台风的影响 西北大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为了叙述方便,以下我们称为台风。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指的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异常增暖和变冷的现象,这一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强信号,必然会对风发生的个数、强度和位置产生影响。 1949年至1996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台风的年平均数为28个,登陆我国的台风年平均有7个。这期间,有15个厄尔尼诺年及11个拉尼娜年(包括发生年和持续年),厄尔尼诺年生成台风平均为26.4个,登陆平均为6.2个,生成和登陆数正常或偏少的年份分别占厄尔后诺年数的67%和80%。拉尼娜年生成台风数平均为31.3个,登陆为8个,生成和登陆数正常或偏多年份分别占拉尼娜年数的73%和64%。表明大多数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较常年减小,台风活动在拉尼娜年是增加的。 另外,在太平洋的不同区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台风生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统计表明,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主要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拉尼娜年太平洋东西部台风活动均增加,东西部的差异不明显。 较强的厄尔厄诺和拉尼娜事件在夏季以前结束后,由于大气对海洋的响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滞后效应也会使当年的台风活动受到影响,如1997年5月发生的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虽然在1998年5月结束,但除了1997年生成和登陆的台风数偏少外,1998年生成的台风仅为12个,为解放以来最小的一年。 其次,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台风生成的位置和强度也有显著差异。在厄尔尼诺年台风生成的年平均位置比拉尼娜年偏南1.6个纬度,偏东3个经度,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年平均值比较尼娜年倡低4.5百帕,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年平均值偏高2.6米/秒。也就是说厄尔尼诺年比拉尼娜年台风生成的平均位置偏南偏东,强度偏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台风影响的差异,究其原因,与海洋和大气环流形势有关。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高,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在西北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太平洋低纬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这是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条件,因此在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而在拉尼娜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海温升高,使西北太平洋对流加强,有利于热带扰动发展,因此台风活动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台风活动的因素很多,在少数的厄尔尼诺年也会出现台风偏多或拉尼娜年台风减少的情况。地球怎么了 1999年,是本世纪的最后一年。世界大劫难的预言以及世界各地频发的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等,使人们世纪未情结中又多了一层惶惑不安。地球怎么了?人类真的要面临劫难吗?记者日前就世界大范围的气候异常与1999世界大劫难的传说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青年学者翟盘茂先生。 谈起气候,翟先生称这是一个变暖的世界,尤其在1998年,除欧亚大陆北部外,全球气候普遍偏暖,地表平均气温比正常值高出0.58℃,并且已连续20年超过正常值,是自186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进入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持续偏暖,且10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10年都出现在1983年以后,其中7年集中在90年代。 随着全球气候的偏暖,暖冬现象也遍及全球。英、法两国1998年2月的气温为100年以来的最高值;罗马尼亚2月22日、23日气温高达22℃,创百年同期最高记录;我国北方也出现了自1986年以来连续第12个暖冬。就连南极也出现严重的暖冬现象。中国长城站6月的极端最低温度比常年同期偏高4.3℃,是1977年以来的最暖记录。 暖冬过后是夏季的热浪。记者看到翟先生的一份报告:1998年初,巴西东南沿海持续高温,里约热内卢盛夏1月的平均气温超过35℃;圣保罗的气温创近40年来的最高值…6-7月,热浪席卷了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等州,导致100多人丧生。南亚印度的5-6月遭到了自1956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的灼烧,全国温度最高记录达49.5℃,至少2636人为此丧生。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等也连续数日高温达40℃以上,创40年来最高值。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也遭热浪袭击,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气温高达43℃,罗马气温达36℃。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国以及巴尔干半岛南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热浪天气;希腊很多地方高温达45℃,森林火灾频发。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8月4日气温达35.2℃,是近98年来的最高记录。7月中旬起持续近一个月的热浪袭击了埃及,高温达40年来的最高值。 翟先生说,全球气温如果一直持续变暖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气候可能会变得不温和。气温的升高会使水循环加剧,可能因此导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虽然目前科学家还不完全清楚,气候变暖是否已经在影响干旱和洪涝的发生,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严重干旱与洪涝灾害令人担忧。翟先生举出大量的例证: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与新墨西哥等州,在1998年的4-6月遭遇104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期;墨西哥极度干旱,有7个州先后发生了近百起森林火灾;巴拿马出现了近84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古巴东部五省也发生了本世纪最为严重的旱灾,主要粮食作物减产50%,农牧业损失达1.8亿美元。巴西东北部发生了1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受灾人口多达1000万。智利中部地区成为本世纪第4个最干旱的年份。 伴随着干旱来临的是洪涝。在1998年,许多地区发生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最大的洪水。 1998年夏季,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继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自不必赘言。而几乎与此同时,韩国北部和朝鲜南部连降暴雨,仅韩国就有3ll人死亡,经济损失14.8亿美元。盂加拉国也连遭强季风雨袭击,3条主要河流泛滥,造成近2600人死亡,280万公顷的农田被淹……1月12日,一场近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袭击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的汤斯威尔,日降水量为破记录的600多毫米。1月下旬,北部凯瑟琳发生了1957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8月初,东南沿海的巴瑟斯特市由于受到暴风雨袭击,出现了1823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世纪末的1998年,高温、干旱、洪涝、飓风、厄尔尼诺都产生了极端值。翟先生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地球的气候是否越来越容易变化了,越来越脆弱了。在地球过去的几十年、上百年以至更遥远的岁月中,地球有过如此的表现吗?翟先生说气候反常是常有的,但在近几年中出现如此之多的气候极端事件,是罕见的。比如厄尔尼诺过去也有发生,但在近10年中有4次厄尔尼诺的强烈表现,十分少有。目前已有气象学家提出,气候变暖可能影响厄尔尼诺。 世纪末诸多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疑问,造成这些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为造成的还是缘于纯自然的因素?翟先生认为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复杂,但论及人为还是自然的因素,可以肯定他说,二者兼而有之,但不容否认的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应该说人类的活动越来越明显了。据观测表明,目前整个大气层都在产生微妙的变化,对流层顶越来越低,仿佛天在变矮。当记者问及未来全球气候的发展趋势,翟先生说,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各种观测资料,找出蜘丝马迹,并利用数学和物理方法,建立气候模式,模拟其变化,摸索其规律,也许50或100年后,地球会越来越暖。 早有1999年世界大劫难的传闻,全球气候如此反常是否有些预示呢?翟先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认为这一传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虽然1999世界大劫难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人们确实应从近些年的气候异常变化中,悟出一些道理:人类应该关爱地球。翟盘茂先生说,1998年的大洪水,就已经痛彻地表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有多大,因此,由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去推断地球的将来吧。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再见现象,其特征...拉尼娜现象是由前一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 厄尔尼诺”(EI Nino)在气象学中使用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3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