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秦昭王如何用人的?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1 12:11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10-21 00:25
秦昭王如何用人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10-21 01:00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闰“孟尝君”。他是哪里人氏呢?答案:枣庄。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兄弟。田婴在齐威王时随父驾前任职,经常带兵出征。在宣王时期也建有卓越的功勋。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在与魏国的“马陵之战”中取得大捷。田婴在诸侯争霸中极力维护齐国的地位。宣王七年,田婴出使韩、魏,经过一番经营,使韩、魏两国“服于齐”。又“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史记·孟尝君列传》)。宣王八年,“复与梁惠王会甄”。田婴的活动使得齐国在众诸侯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宣王九年(公元前311年),田婴被任命为齐相国,自此后在任11年之久。愍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田婴被封于薛地,为孟尝君挣得了一片疆土。 孟尝君自幼机敏过人,因而逐渐受到其父田婴的信用。田文是田婴的40多个儿子之一,因为“贱妾”所生,且“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决定放弃田文,“勿举也”(当时风俗认为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会妨害父母)。可是母亲却偷偷地将田文抚养大了。田婴非常生气地斥责了文母。田文趁机向其父磕了个头,问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生的孩子。田婴的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田文又问人的降生,是由天决定的,还是由门户决定的,问得田婴哑口无言。田文乘机告诉父亲:“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田婴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只得对儿子说:“子休矣”(《史记·孟尝君列传》)。父子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交锋,田文就取得了胜利,其父虽然没有放弃对他的偏见,但文的机敏,自然给其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过了很长时间,田文趁其父闲暇时首先婉转的问道:“子之子为何?”父回答说:“为孙。”又问:“孙之孙为何?”再答:“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回答说:“不能知也。”田文接着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裋〕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田文以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告诫其父,作为国家的重臣,要以国家事业为重,而不要仅仅顾念一己之私。田婴听完这番话,幡然动容,尽弃前嫌,非常厚爱田文。于是 “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在儿子田文的主持之下,田婴门下“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各诸侯国君“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最后立田文为太子。田婴死后,田文袭其父在薛地的封爵。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孟尝君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人才济济。孟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史记·孟尝君列传》)。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一次,一位食客因为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比他们的好,羞惭难当,以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己”。孟尝君对食客的厚遇,不仅解除了门客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恩、感动至极,因而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拼死报效孟尝君。这些人是孟尝君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他性命;而且他们倾心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更是孟尝君得以活跃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的重要倚仗。其中最有名的是冯谖的故事,冯谖以怪人面目出现,孟尝君三番五次满足他却不嫌弃他。在后来的薛国买义、狡兔三窟、出使秦国等系列事件中,冯谖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这不能不说与孟尝君平时的善于待人,广交朋友有密切关系。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两次派人到齐邀请之。第一次因为著名门客苏代的劝止,没有成行。第二次才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任命孟尝君为相国。后来,由于昭王听信了臣下的谗言,担心孟尝君“必先齐而后秦”,会危及到秦国的社稷安全,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并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在危急之下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妾求救。该妾答应以孟尝君带来的“狐白裘”作为救人的交换。但孟尝君来到秦国之后就把那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另外没有了。孟尝君及门客都非常着急。这时,一位“能为狗盗”的下等门客对孟尝君说:“臣能得狐白裘”。于是夜间“为狗”潜入秦国的宫藏中,偷得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把它献给了秦王宠妾。该宠妾便向秦昭王美言,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走,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按“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害怕久等秦兵会追上来,焦急万分。又有一位“能为鸡鸣”的下等门客,及时学鸡叫引得众鸡“齐鸣”(《史记·孟尝君列传》),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使秦国追兵无功而返。孟尝君礼待门客不分三六九等,当初把此“鸡鸣”、“狗盗”之徒也收于门下,以致其他门客都以与此二人同列为耻。现在才理解孟尝君的良苦用心。这是孟尝君好客养士的真实回报,也是其最终目的所在。孟尝君担任齐国的相国时,有一次派他的一位魏姓门客到封邑去收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道:“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一怒之下赶走了这位魏姓门客。几年以后,有人诋毁孟尝君将要作乱犯上。田甲劫持愍王事件发生后,愍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曾经得到孟尝君魏姓门客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乃惊”,进而追查实情,证明“孟尝君果无反谋”,便召回了孟尝君。他在躲过了杀身之祸后,回想女士们姓魏的门客,感慨万千。 在所有的门客中,苏代是辅助孟尝君政治事业的典型代表。苏代多谋善辩,多次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前面提到,秦昭王曾经请他到秦国做官。孟尝君准备赴秦时,苏代劝说,秦是虎狼之国,不讲信义,如果去,等于自投罗网,劝阻了孟尝君的第一次秦国之行。后来孟尝君到齐国做宰相,想联合韩国、魏国从西周借兵借粮,攻打秦国。苏代得知后,马上劝阻道:齐、韩、魏联合攻秦,如果灭掉了秦,韩、魏则西无秦患,南无楚忧,而齐国却有可能受到韩、魏的攻击。不如暗中告诉秦王,齐不打算破秦以强韩、魏,请秦王让楚王割楚地给齐国,秦国也放出楚怀王。这样,秦国可免遭三国攻击,必然高兴;楚怀王回去后必然感谢齐国,齐国得到楚东土地会更加富强,薛国世代也就无忧患。而强大的秦国雄踞三晋之西,三晋为免遭强秦的攻击,只有依赖齐国。不打秦国也就不需到周王那里借兵借粮。这是一件一举数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孟尝君听后十分高兴,遂依苏代计谋而行,避免了一场大的战争,又使齐国获得了好处。后来,孟尝君失势,秦国的吕礼入齐为相。苏代又与孟尝君谋划:吕礼为相后,齐国与秦国联合,就没有你的地位,你赶快劝说秦、赵、魏三国联合,造成齐秦两国不和,吕礼就不会受重用,你就会重新受到重用。孟尝君按照苏代之计行事,果然达到了目的。苏代在孟尝君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薛国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闻名于世,目的是在风云激变的社会大潮中,仰仗所养之士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 孟尝君任齐国相国期间,为齐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齐愍王随着自己霸业的发展,便骄傲起来,特别是灭掉宋国后,更不把孟尝君放在眼里,并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害怕,就逃到了魏国,被魏昭王任为相国。孟尝君再次以其政治才能,举魏国之力联合秦国、赵国,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愍王逃到莒(今山东莒县),死在了那里。齐国受到沉重打击,使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格局和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孟尝君死后,发生了诸子争立事件,国势日衰。后来,魏、齐两国联合,灭掉了薛国。薛国故城至今仍足迹可寻,故城东北有田文墓。 柳下惠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事迹】 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在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