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来源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1 01:10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2-10 05:30
何姓的来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1-02-10 06:04
百家姓里何姓的由来 20分你好!
何姓是以讹诈产生的姓字。秦灭六国后,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触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的中音,“韩”字被读成“何”音,后来以读者误写成“何”,沿袭下来便成了何氏。何姓的起源是哪里,是什么朝代。 何姓源出有: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何姓的来源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详情见baike.baidu.com/...mviLuq姓何的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余下全文>>何氏家族的由来? 目录[隐藏]
一、何姓来源
二、何氏先祖——何瑊公
三、郡望堂号
四、迁徙分布
五、历史名人
六、现代何姓名人
七、何氏宗祠
baike.baidu.com/view/33064.htm何字的来历 是何字的来历吧,如图
如果是何姓的来历
何姓 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 、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 、 《氏族大全》 、 《古今姓氏书辩证》 、明代的《万姓通谙》 、《氏族博考》 、 《姓(角崔凹)》 ,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何休作品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何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 、 《百家姓新编》 、 《中国姓氏起源》 、 《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余下全文>>求完整何姓来历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补充:
何氏起源
何字的本义与何氏无关
先有“何”字,还是先有何姓?“何”字与何姓有无内在联系?据有关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国的“字书”、“辞书”和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写法至少有20种,义项也有数十种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形状。“何”字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也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姓无内在联系。何姓系韩姓所出
何氏来历怎样,如何得姓,这是许多许多何氏子孙所关心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得姓成因说法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何姓乃“韩”字误读而来。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余下全文>>何姓的来源!要简洁!!!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
,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
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
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
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
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
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
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4、以名为姓。《汉书.五行志》载,西汉时有朱何苗者,以己名
的第一个字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孙沿袭下去形成望族,成为何
姓的另一支。
5、少数民族改姓何。据《五代史》载,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吐谷
浑氏,其中有的改为姓何。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
何水部集》。
2、郡望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
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
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
,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
河南)汉吏何并。历史上姓何的名人有那些?何姓的由来?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 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 (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余下全文>>何姓的来历……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余下全文>>
何姓是以讹诈产生的姓字。秦灭六国后,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触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的中音,“韩”字被读成“何”音,后来以读者误写成“何”,沿袭下来便成了何氏。何姓的起源是哪里,是什么朝代。 何姓源出有: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何姓的来源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详情见baike.baidu.com/...mviLuq姓何的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余下全文>>何氏家族的由来? 目录[隐藏]
一、何姓来源
二、何氏先祖——何瑊公
三、郡望堂号
四、迁徙分布
五、历史名人
六、现代何姓名人
七、何氏宗祠
baike.baidu.com/view/33064.htm何字的来历 是何字的来历吧,如图
如果是何姓的来历
何姓 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 、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 、 《氏族大全》 、 《古今姓氏书辩证》 、明代的《万姓通谙》 、《氏族博考》 、 《姓(角崔凹)》 ,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何休作品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何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 、 《百家姓新编》 、 《中国姓氏起源》 、 《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余下全文>>求完整何姓来历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补充:
何氏起源
何字的本义与何氏无关
先有“何”字,还是先有何姓?“何”字与何姓有无内在联系?据有关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国的“字书”、“辞书”和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写法至少有20种,义项也有数十种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形状。“何”字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也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姓无内在联系。何姓系韩姓所出
何氏来历怎样,如何得姓,这是许多许多何氏子孙所关心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得姓成因说法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何姓乃“韩”字误读而来。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余下全文>>何姓的来源!要简洁!!!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
,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
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
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
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
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
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
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4、以名为姓。《汉书.五行志》载,西汉时有朱何苗者,以己名
的第一个字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孙沿袭下去形成望族,成为何
姓的另一支。
5、少数民族改姓何。据《五代史》载,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吐谷
浑氏,其中有的改为姓何。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
何水部集》。
2、郡望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
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
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
,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
河南)汉吏何并。历史上姓何的名人有那些?何姓的由来?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 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 (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余下全文>>何姓的来历……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