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以“扶不起的阿斗”评价刘禅恰当吗?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6:29
  • 提问者网友:沦陷
  • 2021-02-22 10:00
以“扶不起的阿斗”评价刘禅恰当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22 11:33
刘禅 有个成语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是刘备之子刘禅的故事,讲他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今天,依然有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于是,一千多年来,刘禅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大多数人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带着问题,查找了一些史料,阅读了一些评论,发现这种观点存在以偏概全、以讹传讹的现象.也就是说,刘禅并不像传闻的那样不堪,并不是指责的那样无能.试想,在充满着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与复杂环境之下,低调与装傻,未必不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反观不少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譬如曹操、周瑜等……刘禅或许正是拥有着我们常说的大智若愚,也未可知. 诚然,笔者的这种观点,仅是一家之说,仅为粗浅看法,肯定不够准确不够成熟,只是提出供大家商榷.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在中国历史上,刘禅是位颇有争议的君主,普遍认为他是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在位期间江山社稷大事上不思进取,建树不多;个人生活腐化,只图玩乐享受,最终成为亡国之君.也有少数专家学者觉得他并不是如此,而是脚踏实地,韬光养晦,默默做好该做的事情,取得了不错的执政业绩.笔者私以为后者的观点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现实,较为支持和赞同第二种意见. 下面将我的一些想法看法,简单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其一,评价刘禅“乐不思蜀”观点的由来分析 据记载,刘备去世刘禅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数年后诸葛亮等贤臣也相继去世,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司马昭为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邵在旁听了都觉得太不像话.故而,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其实,表面现象未必就是事实真相,我在下文会详细解读. 其二,刘禅其人其事的个性特点分析 一是刘禅有容忍雅量.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诸葛亮仍以刘禅没有从政阅历、缺乏治国经验为由,紧握大权不撒手.比如,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父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其次,刘禅对诸葛亮治国方略,不仅不拆台,反而默默做补台工作.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并不同意,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维持了领导班子的内部团结,保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和谐,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已经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刘禅因生活腐化,受到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多次上书劝柬,刘禅对此只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从这个角度看,后主刘禅虽然没有做到从谏如流,却轻易不对大臣动刀、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这点也非常难得. 二是刘禅“乐不思蜀”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剥去伪装看内在,或许能够发现一个不同的刘禅. 说到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若是抵抗,将士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使百姓跟着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虽然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此,假如我们换个角度看,刘禅的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此时此刻,以国人现实利益为重,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为一己私利、为牟图虚名,不顾将士死活、鼓动百姓卖命的做法,在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可不是主张投降的什么派.想那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卧薪尝胆故事,以及韩信为谋大业不惧“胯下之辱”故事,无不都说明了特殊时期特殊做法的必要性) 作为蜀国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在内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是否也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呢?我们不难看出些端倪. 其三,刘禅的执政业绩与诸葛亮评价分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2-22 12:15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