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让他当怪兽,分析教师如何观察和指导幼儿游戏的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17:19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3-16 20:25
谁说让他当怪兽,分析教师如何观察和指导幼儿游戏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3-16 22:01
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的观察与分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表现。
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因此游戏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童心世界。正因为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游戏才被看成是反
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俗话
说:聪明的孩子会玩。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身心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其游
戏行为水平也高。因此理解幼儿的各类游戏行为是相当重要的。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知识的了解,更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
分析。
我们知道,儿童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和指导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而且通过观察对儿童做出的推断误差小,从而能从本质上认识幼儿。
以
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
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那么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仔细观察,促进幼儿更好的游戏。
只
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们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主
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
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
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的做一种活动,当妈妈的
小朋友长时间抱着娃娃,不做任何的事情。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让累了的娃娃去睡觉一下,从而获得不同游戏行为的出现。
二、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入时机和指导艺术。
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
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
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
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
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
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把握时机,适时介入
1、教师应知道所制定的目标并把握好目标。
我们在创设
学习环境时,一般总会赋予材料某种教育目标,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一种预设,将孩子的行为控制在某一范围。可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做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教师
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一般会采取两种倾向的介入行为
:一是倾向于按教师要求去介入,二是倾向于顺应幼儿的想法去介入。例如:在一次中班科学活动“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探究,了解身体
的许多部位都会动,活动一开始,我与幼儿玩了“木头人”游戏,目的是通过“定型”让幼儿体会身体保持不动(僵直)的感觉。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幼儿分享活动
经验,问
:“刚才你一动不动时,身体感觉怎么样?”“感觉自己站得直直的”。答案并不是我所预想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幼儿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提问方式,顺应幼儿的思路
加以引导,接着问:“如果让你一直站着一动不动,你喜欢吗?为什么?”一会儿幼儿的积极性来了,整个活动也顺应了我设计的目标了,我们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
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在我们介入的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意义,接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使教师了解走进幼儿的世界,尊重幼儿,更有效地对幼儿
实施教育活动。
2、教师应将自己的介入意图转化为幼儿需要
我们知道孩子是学习的主动体,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从孩子出生的那一
刻起,他们就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是他们经历自己的渴望而被满足的感觉,是一种征服感、成就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
验。所以当孩子碰到困难,遇到疑惑时我们的介入不应该是直接帮孩子去解决问题,直接教会孩子答案。而我们能做的可以是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
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幼儿需要时适时介入,做到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从而引
导幼儿发展个人的长处和特质。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的介入过程是短暂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介入,介入到何种程度,选择哪种干预行为事
先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因此在介入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活动行为的性质,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前面举例中《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中,
我认真地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理解幼儿回答的意思,欣赏幼儿回答的思路,且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加以引导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
整个活动流畅自然了,其实,如果幼儿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可倾向于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与预期目标(或成人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时可根
据预期目标进行介入,但如果幼儿的行为是想象性地使用材料,我们则可以倾向与了解幼儿想象行为中的立体意愿,这时可根据幼儿的想法进行介入。
其
次,给自己或幼儿充足的时间。当我们介入幼儿活动时,我们应该一边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适时
介入幼儿的活动,并根据幼儿需要调整自己的介入倾向。例如:在玩水游戏中,幼儿自发地组织了纸船竞赛活动。看到纸船被水浸湿后慢慢沉没,他们想了各种办
法,但还是制作不出不会沉没的纸船,于是我用蜡笔画过的纸折了一只小船放在水中,并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折的纸船不会沉没:由此引发幼儿观察讨论,再
操作。幼儿从中了解纸的吸水、防水和沉浮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我用心观察幼儿活动,认真聆听幼儿的议论,在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教师适度帮助之间找到了介入
的切入点,较好地把握了引导的时机,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得以深化。
第三,试探性干预。在介入时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引导”会过度或显得牵强。因此
在介入时,我常在心理问自己:现在是该介入的时机吗?有必要介入吗?用什么方法方式介入呢?经过不断地摸索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有效地提问可以把幼儿引导到
问题情境中。以问引问,以疑引思,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反应采取进一步的介入行为,必要时取消介入行为。
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作为“发展中的人”也有权利得到成人的帮助,从而真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和理解等。教师的适
时有效的介入,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适时介入的机智。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惊慌失措,而是依
然能创造出精彩。使我们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兴趣问题上汇合,这样我们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传递就不是由上而下的“倾泻”,而是阳光雨露般地温暖和滋
润。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1、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不能代替,不能为了某种需要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
权威,要求孩子跟老师一样做,使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压抑了幼儿身心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教师
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
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
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2.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
如“打乒乓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
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
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
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
3、学会等待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
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
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
而告终。
4、适时促进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
教
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
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
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
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
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教师是“我”,而不是
“他”和“它”,“我”是完整的,有生命的,能够积极主动的理解和表达的。这是走入教育的过程时的现在状态,而不是一个呆板空白的职业躯壳。教师和幼儿共
同游戏,体现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精神及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投入和热爱,这样的游戏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享受的,又都是发展性的,交往所能达到的完美和谐,使
游戏达到极致。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因此游戏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童心世界。正因为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游戏才被看成是反
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俗话
说:聪明的孩子会玩。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身心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其游
戏行为水平也高。因此理解幼儿的各类游戏行为是相当重要的。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知识的了解,更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
分析。
我们知道,儿童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和指导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而且通过观察对儿童做出的推断误差小,从而能从本质上认识幼儿。
以
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
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那么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仔细观察,促进幼儿更好的游戏。
只
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们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主
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
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
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的做一种活动,当妈妈的
小朋友长时间抱着娃娃,不做任何的事情。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让累了的娃娃去睡觉一下,从而获得不同游戏行为的出现。
二、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入时机和指导艺术。
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
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
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
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
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
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把握时机,适时介入
1、教师应知道所制定的目标并把握好目标。
我们在创设
学习环境时,一般总会赋予材料某种教育目标,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一种预设,将孩子的行为控制在某一范围。可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做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教师
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一般会采取两种倾向的介入行为
:一是倾向于按教师要求去介入,二是倾向于顺应幼儿的想法去介入。例如:在一次中班科学活动“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探究,了解身体
的许多部位都会动,活动一开始,我与幼儿玩了“木头人”游戏,目的是通过“定型”让幼儿体会身体保持不动(僵直)的感觉。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幼儿分享活动
经验,问
:“刚才你一动不动时,身体感觉怎么样?”“感觉自己站得直直的”。答案并不是我所预想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幼儿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提问方式,顺应幼儿的思路
加以引导,接着问:“如果让你一直站着一动不动,你喜欢吗?为什么?”一会儿幼儿的积极性来了,整个活动也顺应了我设计的目标了,我们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
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在我们介入的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意义,接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使教师了解走进幼儿的世界,尊重幼儿,更有效地对幼儿
实施教育活动。
2、教师应将自己的介入意图转化为幼儿需要
我们知道孩子是学习的主动体,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从孩子出生的那一
刻起,他们就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是他们经历自己的渴望而被满足的感觉,是一种征服感、成就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
验。所以当孩子碰到困难,遇到疑惑时我们的介入不应该是直接帮孩子去解决问题,直接教会孩子答案。而我们能做的可以是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
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幼儿需要时适时介入,做到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从而引
导幼儿发展个人的长处和特质。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的介入过程是短暂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介入,介入到何种程度,选择哪种干预行为事
先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因此在介入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活动行为的性质,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前面举例中《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中,
我认真地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理解幼儿回答的意思,欣赏幼儿回答的思路,且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加以引导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
整个活动流畅自然了,其实,如果幼儿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可倾向于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与预期目标(或成人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时可根
据预期目标进行介入,但如果幼儿的行为是想象性地使用材料,我们则可以倾向与了解幼儿想象行为中的立体意愿,这时可根据幼儿的想法进行介入。
其
次,给自己或幼儿充足的时间。当我们介入幼儿活动时,我们应该一边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适时
介入幼儿的活动,并根据幼儿需要调整自己的介入倾向。例如:在玩水游戏中,幼儿自发地组织了纸船竞赛活动。看到纸船被水浸湿后慢慢沉没,他们想了各种办
法,但还是制作不出不会沉没的纸船,于是我用蜡笔画过的纸折了一只小船放在水中,并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折的纸船不会沉没:由此引发幼儿观察讨论,再
操作。幼儿从中了解纸的吸水、防水和沉浮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我用心观察幼儿活动,认真聆听幼儿的议论,在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教师适度帮助之间找到了介入
的切入点,较好地把握了引导的时机,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得以深化。
第三,试探性干预。在介入时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引导”会过度或显得牵强。因此
在介入时,我常在心理问自己:现在是该介入的时机吗?有必要介入吗?用什么方法方式介入呢?经过不断地摸索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有效地提问可以把幼儿引导到
问题情境中。以问引问,以疑引思,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反应采取进一步的介入行为,必要时取消介入行为。
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作为“发展中的人”也有权利得到成人的帮助,从而真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和理解等。教师的适
时有效的介入,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适时介入的机智。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惊慌失措,而是依
然能创造出精彩。使我们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兴趣问题上汇合,这样我们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传递就不是由上而下的“倾泻”,而是阳光雨露般地温暖和滋
润。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1、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不能代替,不能为了某种需要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
权威,要求孩子跟老师一样做,使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压抑了幼儿身心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教师
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
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
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2.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
如“打乒乓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
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
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
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
3、学会等待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
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
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
而告终。
4、适时促进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
教
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
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
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
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
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教师是“我”,而不是
“他”和“它”,“我”是完整的,有生命的,能够积极主动的理解和表达的。这是走入教育的过程时的现在状态,而不是一个呆板空白的职业躯壳。教师和幼儿共
同游戏,体现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精神及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投入和热爱,这样的游戏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享受的,又都是发展性的,交往所能达到的完美和谐,使
游戏达到极致。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3-16 23:15
我。。知。。道
加。。我。。私。。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