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欣赏他人的作品,说素自己喜欢哪些作品,有什么好建议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3 10:3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2-02 18:40
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欣赏他人的作品,说素自己喜欢哪些作品,有什么好建议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过活
- 2021-02-02 20:00
美术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活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识。美术需要美术鉴赏者去分析、欣赏、鉴别,以发现和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美。如何从美术特有的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以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有深层的探究,这是美术鉴赏的职责所在。作为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者,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绘画这个窗口,探究幼儿的心灵,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长久以来,我们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只停留在模仿成人画的像与不像和技法是否熟练、构图是否合理等方面,忽略了幼儿美术作品的本质是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指出:“教师的的任务基本上是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 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做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幼儿的一切内容健康、自发地、主动地造型活动,都应给与赞许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美术造型语言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美术独特的造型特点,并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对幼儿的美术行为与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指南》中也明确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指南》中,不仅强调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且还强调了“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的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的高低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方面还很欠缺,究其原因原因一是,担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师以幼教专业居多,这些教师虽然有些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而且由于一直以来目标取向的评价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对幼儿作品只评价好中差,不赏析作品内在的情感和幼儿在他这个年龄所要和能表达的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和科学的赏析方法上需要很大提升.调查还发现,大部分教师的美术教学和赏析的经验主要是来自教学实践和同行观摩中积累的,而通过专家指导习得和积累的经验值相对就小了些。
二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意识不足,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欣赏分析幼儿美术作品时,基本能客观的根据幼儿年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评价,并在及时予以肯定、表扬,指出优点的同时也能指出不足。但是由于教师的赏析能力、和理念欠缺等因素,仅仅停留在评价的层面,从而导致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以模仿画模式进行教学,将范例界定为学习的内容、要求和标准,要求幼儿依样画葫芦,把幼儿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幼儿作品是其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致使幼儿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童趣,毫无价值。
三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评价和赏析的功能混淆。评价通常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而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即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通过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美等使幼儿理解他人作品的同时,提高了对美术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新的《指南》要求:“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从中可以看出,评价对幼儿作品来说不准确,它更提倡的是赏析的作用,即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师科学地欣赏、分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它的发展性呢?
一、树立美术活动赏析观
1、以欣赏促发展的发展观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欣赏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通过欣赏,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激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赏析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赏析中要以欣赏为主要方式,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为主,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为辅 。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1、幼儿美术指的是2,6,7岁的学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和欣赏活动,幼儿美术作品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审美追求。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们童真、童趣和独特个性情感的表达和表现。不同的年龄有其特定的表达事物的特点:3---4岁年龄段的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基本处于“涂鸦期”,他们属于随意画画、撕纸、玩泥。3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象征期”。他们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简单形状进行表现,但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4---5岁年龄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对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像明确的目的,能有简单的形状逐渐深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5---6岁年龄段的幼儿美术创造能力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关系和联系,对于事件、情节的表现成为他们美术活动的突出特点。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是教师科学准确赏析幼儿美术作品的基础。
2、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的重要过程。
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在幼儿看来这只是,仅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教师在赏析幼儿作品时,要将这种快乐和自信延续下来使幼儿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美术活动是伴随幼儿主动建构的实践过程
幼儿美术活动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激活思维,引起情绪、情感共鸣,产生美感萌芽的一种活动。为了表现与创造,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着筛选、比较和加工,同化和顺应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着,伴随着艺术与各领域的连接和沟通,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幼儿的作品使幼儿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不断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学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三)注重赏析内容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赏析时,应注重赏析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的欣赏分析上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上则要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
赏析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四)运用多种赏析方法,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赏析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赏析方法,自我赏析与他人赏析,结果赏析与过程赏析,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五)赏析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的美术教学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赏析中的主体作用。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成人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主体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入手。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赏析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以评判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单纯的评价而幼儿被动接受的状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以幼儿为主题的赏析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赏析的主体明确赏析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幼儿之间互相赏析中则应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使赏析的多个主体都从中受益。如让幼儿进行自我赏析,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欣赏、自我分析与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幼儿对同伴进行赏析,目的是让幼儿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分析同伴的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
(六)赏析与教学融合,实现赏析的动态化
在新《指南》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赏析应是伴随着教学并与之发生持续的相互作用的,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赏析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赏析结合和起来。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而又缺少一定知识技巧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最适时和最有效的,但这种指导应是以赏析为基础的,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促进每个幼儿的提高是教师的艺术。教师只有善于通过提高自身善于观察、发现、适时指导的艺术,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七)赏析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
美术作品赏析是提高美术活动质量的手段, 幼儿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经常受到表扬和激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自我,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重赏析的语言艺术尽量避免评判式评价,通过赏析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观察、对话,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赏析时,教师则要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种的角度赏析幼儿作品,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
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心灵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探究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只有在赏析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作品的赏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完善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长久以来,我们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只停留在模仿成人画的像与不像和技法是否熟练、构图是否合理等方面,忽略了幼儿美术作品的本质是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指出:“教师的的任务基本上是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 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做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幼儿的一切内容健康、自发地、主动地造型活动,都应给与赞许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美术造型语言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美术独特的造型特点,并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对幼儿的美术行为与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指南》中也明确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指南》中,不仅强调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且还强调了“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的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的高低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方面还很欠缺,究其原因原因一是,担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师以幼教专业居多,这些教师虽然有些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而且由于一直以来目标取向的评价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对幼儿作品只评价好中差,不赏析作品内在的情感和幼儿在他这个年龄所要和能表达的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和科学的赏析方法上需要很大提升.调查还发现,大部分教师的美术教学和赏析的经验主要是来自教学实践和同行观摩中积累的,而通过专家指导习得和积累的经验值相对就小了些。
二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意识不足,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欣赏分析幼儿美术作品时,基本能客观的根据幼儿年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评价,并在及时予以肯定、表扬,指出优点的同时也能指出不足。但是由于教师的赏析能力、和理念欠缺等因素,仅仅停留在评价的层面,从而导致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以模仿画模式进行教学,将范例界定为学习的内容、要求和标准,要求幼儿依样画葫芦,把幼儿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幼儿作品是其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致使幼儿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童趣,毫无价值。
三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评价和赏析的功能混淆。评价通常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而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即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通过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美等使幼儿理解他人作品的同时,提高了对美术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新的《指南》要求:“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从中可以看出,评价对幼儿作品来说不准确,它更提倡的是赏析的作用,即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师科学地欣赏、分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它的发展性呢?
一、树立美术活动赏析观
1、以欣赏促发展的发展观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欣赏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通过欣赏,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激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赏析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赏析中要以欣赏为主要方式,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为主,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为辅 。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1、幼儿美术指的是2,6,7岁的学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和欣赏活动,幼儿美术作品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审美追求。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们童真、童趣和独特个性情感的表达和表现。不同的年龄有其特定的表达事物的特点:3---4岁年龄段的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基本处于“涂鸦期”,他们属于随意画画、撕纸、玩泥。3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象征期”。他们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简单形状进行表现,但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4---5岁年龄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对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像明确的目的,能有简单的形状逐渐深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5---6岁年龄段的幼儿美术创造能力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关系和联系,对于事件、情节的表现成为他们美术活动的突出特点。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是教师科学准确赏析幼儿美术作品的基础。
2、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的重要过程。
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在幼儿看来这只是,仅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教师在赏析幼儿作品时,要将这种快乐和自信延续下来使幼儿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美术活动是伴随幼儿主动建构的实践过程
幼儿美术活动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激活思维,引起情绪、情感共鸣,产生美感萌芽的一种活动。为了表现与创造,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着筛选、比较和加工,同化和顺应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着,伴随着艺术与各领域的连接和沟通,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幼儿的作品使幼儿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不断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学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三)注重赏析内容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赏析时,应注重赏析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的欣赏分析上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上则要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
赏析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四)运用多种赏析方法,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赏析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赏析方法,自我赏析与他人赏析,结果赏析与过程赏析,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五)赏析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的美术教学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赏析中的主体作用。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成人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主体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入手。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赏析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以评判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单纯的评价而幼儿被动接受的状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以幼儿为主题的赏析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赏析的主体明确赏析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幼儿之间互相赏析中则应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使赏析的多个主体都从中受益。如让幼儿进行自我赏析,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欣赏、自我分析与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幼儿对同伴进行赏析,目的是让幼儿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分析同伴的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
(六)赏析与教学融合,实现赏析的动态化
在新《指南》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赏析应是伴随着教学并与之发生持续的相互作用的,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赏析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赏析结合和起来。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而又缺少一定知识技巧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最适时和最有效的,但这种指导应是以赏析为基础的,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促进每个幼儿的提高是教师的艺术。教师只有善于通过提高自身善于观察、发现、适时指导的艺术,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七)赏析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
美术作品赏析是提高美术活动质量的手段, 幼儿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经常受到表扬和激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自我,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重赏析的语言艺术尽量避免评判式评价,通过赏析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观察、对话,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赏析时,教师则要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种的角度赏析幼儿作品,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
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心灵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探究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只有在赏析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作品的赏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完善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2-02 20:53
不明白啊 = =!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