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题!急!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8 21:41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4-28 08:15
简要说明括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4-28 09:24
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大力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
网令不长,看到许多爱国网友,畅论国家大事,体现了作为国家主人的一份关心,其中有关当前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等矛盾的确还很多,以后一定要逐步改善,主要是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的增长.对当前我国而言,扩大内需是一个最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首先是要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以增强广大农村人口的购买力.
一.理由是:
1.在香港郎咸平的教授的讲坛中,多次提到我国的二元经济,过冷的民营中小企业当出口一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又不旺,只能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衰退.美国在1932 年对付危机的办法是:1933建立"农业调整法".
该法的目标是:解决生产过剩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场主收入。
建立和维护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以及因此产生的销售条件,以便重新为农产品建立一种价格水平,使工农产品比价和农民的购买力恢复到对农场主有利的1910~1914年的水平,因为当时工农产品比价最合理,农民的购买力最高。该法规定了土地休耕、限额销售、信贷和价格支持、农产品贮备等制度。政府对休耕的土地和实行限额销售的农产品提供补贴;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无追索权贷款;规定平价,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提供贷款帮助建立农产品的正常贮备。
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且目前平均而言,尚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从广大网友大声疾呼国家应着手解决贫富差距考虑,提高农民收入是最能立竿见影的.因为农民基数大,他们收入稍有提高,造成的需求就极大,一举二得.城里中小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广大的市场,一改因外贸萎缩而引起的困境.
2.农民收入高了,在城里的农民工要求也高,用不着政府以规定最低工资来限制企业的超额利润.工资他不满意,他回去了,这就形成市场的自然调节.也逼得企业主,逐步向生产高端产品转移,增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二.采取的措施是:
1.国家的补贴首先要与农村的粮食产量挂钩.
首先应对农民种粮进行补贴,保证国家粮食能完全自给.这一条绝对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前段时间在石油涨价风时世界粮价也在上涨,更体现了它的战略价值.
这次多哈会谈再一次破裂,是因为其他国家对美国对出口农产品实行补贴有分歧,为免于对本国的农业形成灾难,所以中国及印度才坚持本国利益,未在这次会上达成协议.在农村高价收购粮食,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前提下,把多余的再出口,以免国库负担过重,甚至因有陈化粮而造成损失.这出口的亏损实际上是体现在对农民的补贴上了,这样的好处是既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粮食生产有余,这可是保证民生安定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啊!
美国在1936年这个农业立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收入平价”的概念,即指每一个生活在农场上的人的纯收入的购买力与1909年8月至1914年7月期间生活在农场以外的每个人的收入的购买力之比。
1949年的农业法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平价90%和80%—90%的水平上。对1952年以后的作物则根据供应情况,把价格支持在平价70%—90%的水平上。法律还规定,对乳制品、桐油子、蜂蜜、马铃薯和羊毛也实行强制性的价格支持,支持水平为平价的60%—90%。对于其他产品的价格支持由农业部长根据供求情况来定。支持水平最高不超过平价的90%。
由上看出通过对农场主的补贴,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的购买力总能达到城里人口的80%左右,设想一下,如果我国只要能把农村中农民人口的购买力达到城里人50%的水平,那产生的新的购买力将会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还会担心城里的工业品会没有销路吗?
美国自1933年开始,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要修订或重订农业法,除了对粮食,棉花等经济作物外,还对与国内民生直接有关的乳制品等实施补贴.所以我国对农民的补贴除了应与粮食生产挂钩外,还应与大豆,棉花,油菜及其它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农产品挂钩.
美国制定1970年农业法。该法把每个农场主从每一种作物中取得的政府补贴总额(包括价格支持补贴、转耕补贴和销售证书补贴等)限制在5.5万美元以内。由此可见其补贴数值之巨.
2008年6月19日,几经波折美国的新农业法案出炉,该法案可谓2002年法案的强化版本。不仅农业补助金额再次上升,达到了2900亿美元,新法案内容除了维持目前对于玉米、小麦、大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补贴,还将补贴范围扩大到了其它所谓的专业农作物,如水果及蔬菜等。美国对农业的补贴真可以说尽心尽力了.
2.引导农民开展新产品的种植,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对品质要求在不断提高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国家应对有关科技产品的研发,企业的投资进行扶植.实际上这类企业发展得好.周围的农民亦农亦工,收入必然提高.增强了农村的购买力.
3.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休闲渡假村的试点,鼓励城市居民去休闲度假.当处于淡季时提供补贴,使此从业农民的平价至少达到50%以上(这是当前的情况),以后还应不断提高.顺便提一下,美国农业法中,也有对此类情况的具体补贴细节.
4.城区退休老人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鼓励他们夏天去东北,冬天去海南生活,国家应在医疗保险的转移方面等提供方便,促进这种候乌式的生活,相应地会提高那里农村的收入.考察之后,视不同情况确定补贴多少.
上面仅是设想,原则是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不应包含已经离开农村去城里的农民工),至少在当前能达到50%的平价.讲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难度非常非常大.因为中国经前一段时期的开放,拜金主义盛行,中国社会上的关系学根深蒂固,所以极难达到公正而没有冒领者,甚至于可能会有大量的关系户口的冒领者,不但无法实现补贴的初衷,反而会造成新的干群间的矛盾,
就美国几乎几年就有农业法的修正情况来看,我看农业部应该就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制订出不同生产经营情况下的补贴细节.为保证补贴达到预期效果,还要有相应的群众监督机制,以及对犯规者个人或集体的惩罚条例.并且要坚决执行之.
农村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必大规模增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粮食产区的农民补助办法(建议计算的流程如下)
1.确定本县城居民今年的平均工资――譬如10000 元/年.
2.由某乡的平均耕地面积(譬如2亩),与平均小麦产量(譬如800斤),每人产1600斤.除去口粮,可获商品粮1100斤.今年小麦平均售价譬如1.1元/斤.则收入为1200元..
3.夏粮以玉米来计时,其平均产量譬如700斤.平均售价1.5元计.收入2100元.二者合计收入3300元/年.
4.以50%平价计,规定:该农民隔年可凭1100斤小麦与1400斤玉米的销售发票.去县城财政局.领取粮食生产补贴(与5000元之间的差价),即1700元.
5.县农业局按农村实际上的劳动者人口,每年编制农民的财政补贴预算,上报市财政局.最后汇聚到中央编入隔年财政预算.
6.对于补贴标准的计算办法及每一农民隔年的补贴值.应该在村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其它农作物产区,也按此原则计算与推行.对于养奶牛专业户,其平价计算比例可适当提高.但对又种粮又养牛者,我意见只应以种粮农民核算,养牛仅仅作为他另外的收入,与实际补贴无关.
当然,实际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或基层干部私心作怪,预算往往会编得过松,甚至于虚构数椐.如何防止新的腐败,又是得事先作周到考虑的.特别是对于实际上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人口,这一数字应设法确保绝对可靠.
我不是学经济的,以上看法全凭自己感觉,很粗浅,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与价格不很清楚,上面数字是自己估计的,应该会有不少差异,还望网友校正.但此例子的计算方法,只是想由美国平价的概念,核算出对应的补贴数目.是否合理,敬请评论.文中所引用的某些数椐也只是来自于网络.
此文仅作引玉之砖,望网友不断提出意见,使其不断完全.
袁玉麟 2008.9.14
昨天发现了弊端.幸亏此文未发,上面所附的粮食产区农民补助办法.有一个大毛病――粮食产量可能会持续下降,实际上起到鼓励懒汉的作用,因为即使没有其它执行过程中的腐败,但是,另一家农户,不用良种,不勤劳作,少施化肥(生产成本少了),产量低了,结果一年下来,小麦及玉米销售量都低了,所以收入较少,到头来,因为收入少,政府给他比正常劳作的农户更多的补贴(才能达到50%的比价水平),这样一来,大家都向他学,总体的产量必然会持续下降了――这可不是个好政策.
所以我想应该用提高收购价格,来达到保证比价水平的办法.即:上面所附例子,若是当地农村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则对该地区,统一以每斤粮食收购价提高0.68元补贴给销售粮食的农民.同样达到了比价到50%的效果,可能的副作用却是――粮食产量会持续增加.
网令不长,看到许多爱国网友,畅论国家大事,体现了作为国家主人的一份关心,其中有关当前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等矛盾的确还很多,以后一定要逐步改善,主要是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的增长.对当前我国而言,扩大内需是一个最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首先是要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以增强广大农村人口的购买力.
一.理由是:
1.在香港郎咸平的教授的讲坛中,多次提到我国的二元经济,过冷的民营中小企业当出口一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又不旺,只能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衰退.美国在1932 年对付危机的办法是:1933建立"农业调整法".
该法的目标是:解决生产过剩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场主收入。
建立和维护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以及因此产生的销售条件,以便重新为农产品建立一种价格水平,使工农产品比价和农民的购买力恢复到对农场主有利的1910~1914年的水平,因为当时工农产品比价最合理,农民的购买力最高。该法规定了土地休耕、限额销售、信贷和价格支持、农产品贮备等制度。政府对休耕的土地和实行限额销售的农产品提供补贴;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无追索权贷款;规定平价,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提供贷款帮助建立农产品的正常贮备。
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且目前平均而言,尚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从广大网友大声疾呼国家应着手解决贫富差距考虑,提高农民收入是最能立竿见影的.因为农民基数大,他们收入稍有提高,造成的需求就极大,一举二得.城里中小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广大的市场,一改因外贸萎缩而引起的困境.
2.农民收入高了,在城里的农民工要求也高,用不着政府以规定最低工资来限制企业的超额利润.工资他不满意,他回去了,这就形成市场的自然调节.也逼得企业主,逐步向生产高端产品转移,增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二.采取的措施是:
1.国家的补贴首先要与农村的粮食产量挂钩.
首先应对农民种粮进行补贴,保证国家粮食能完全自给.这一条绝对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前段时间在石油涨价风时世界粮价也在上涨,更体现了它的战略价值.
这次多哈会谈再一次破裂,是因为其他国家对美国对出口农产品实行补贴有分歧,为免于对本国的农业形成灾难,所以中国及印度才坚持本国利益,未在这次会上达成协议.在农村高价收购粮食,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前提下,把多余的再出口,以免国库负担过重,甚至因有陈化粮而造成损失.这出口的亏损实际上是体现在对农民的补贴上了,这样的好处是既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粮食生产有余,这可是保证民生安定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啊!
美国在1936年这个农业立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收入平价”的概念,即指每一个生活在农场上的人的纯收入的购买力与1909年8月至1914年7月期间生活在农场以外的每个人的收入的购买力之比。
1949年的农业法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平价90%和80%—90%的水平上。对1952年以后的作物则根据供应情况,把价格支持在平价70%—90%的水平上。法律还规定,对乳制品、桐油子、蜂蜜、马铃薯和羊毛也实行强制性的价格支持,支持水平为平价的60%—90%。对于其他产品的价格支持由农业部长根据供求情况来定。支持水平最高不超过平价的90%。
由上看出通过对农场主的补贴,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的购买力总能达到城里人口的80%左右,设想一下,如果我国只要能把农村中农民人口的购买力达到城里人50%的水平,那产生的新的购买力将会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还会担心城里的工业品会没有销路吗?
美国自1933年开始,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要修订或重订农业法,除了对粮食,棉花等经济作物外,还对与国内民生直接有关的乳制品等实施补贴.所以我国对农民的补贴除了应与粮食生产挂钩外,还应与大豆,棉花,油菜及其它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农产品挂钩.
美国制定1970年农业法。该法把每个农场主从每一种作物中取得的政府补贴总额(包括价格支持补贴、转耕补贴和销售证书补贴等)限制在5.5万美元以内。由此可见其补贴数值之巨.
2008年6月19日,几经波折美国的新农业法案出炉,该法案可谓2002年法案的强化版本。不仅农业补助金额再次上升,达到了2900亿美元,新法案内容除了维持目前对于玉米、小麦、大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补贴,还将补贴范围扩大到了其它所谓的专业农作物,如水果及蔬菜等。美国对农业的补贴真可以说尽心尽力了.
2.引导农民开展新产品的种植,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对品质要求在不断提高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国家应对有关科技产品的研发,企业的投资进行扶植.实际上这类企业发展得好.周围的农民亦农亦工,收入必然提高.增强了农村的购买力.
3.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休闲渡假村的试点,鼓励城市居民去休闲度假.当处于淡季时提供补贴,使此从业农民的平价至少达到50%以上(这是当前的情况),以后还应不断提高.顺便提一下,美国农业法中,也有对此类情况的具体补贴细节.
4.城区退休老人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鼓励他们夏天去东北,冬天去海南生活,国家应在医疗保险的转移方面等提供方便,促进这种候乌式的生活,相应地会提高那里农村的收入.考察之后,视不同情况确定补贴多少.
上面仅是设想,原则是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不应包含已经离开农村去城里的农民工),至少在当前能达到50%的平价.讲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难度非常非常大.因为中国经前一段时期的开放,拜金主义盛行,中国社会上的关系学根深蒂固,所以极难达到公正而没有冒领者,甚至于可能会有大量的关系户口的冒领者,不但无法实现补贴的初衷,反而会造成新的干群间的矛盾,
就美国几乎几年就有农业法的修正情况来看,我看农业部应该就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制订出不同生产经营情况下的补贴细节.为保证补贴达到预期效果,还要有相应的群众监督机制,以及对犯规者个人或集体的惩罚条例.并且要坚决执行之.
农村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必大规模增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粮食产区的农民补助办法(建议计算的流程如下)
1.确定本县城居民今年的平均工资――譬如10000 元/年.
2.由某乡的平均耕地面积(譬如2亩),与平均小麦产量(譬如800斤),每人产1600斤.除去口粮,可获商品粮1100斤.今年小麦平均售价譬如1.1元/斤.则收入为1200元..
3.夏粮以玉米来计时,其平均产量譬如700斤.平均售价1.5元计.收入2100元.二者合计收入3300元/年.
4.以50%平价计,规定:该农民隔年可凭1100斤小麦与1400斤玉米的销售发票.去县城财政局.领取粮食生产补贴(与5000元之间的差价),即1700元.
5.县农业局按农村实际上的劳动者人口,每年编制农民的财政补贴预算,上报市财政局.最后汇聚到中央编入隔年财政预算.
6.对于补贴标准的计算办法及每一农民隔年的补贴值.应该在村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其它农作物产区,也按此原则计算与推行.对于养奶牛专业户,其平价计算比例可适当提高.但对又种粮又养牛者,我意见只应以种粮农民核算,养牛仅仅作为他另外的收入,与实际补贴无关.
当然,实际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或基层干部私心作怪,预算往往会编得过松,甚至于虚构数椐.如何防止新的腐败,又是得事先作周到考虑的.特别是对于实际上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人口,这一数字应设法确保绝对可靠.
我不是学经济的,以上看法全凭自己感觉,很粗浅,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与价格不很清楚,上面数字是自己估计的,应该会有不少差异,还望网友校正.但此例子的计算方法,只是想由美国平价的概念,核算出对应的补贴数目.是否合理,敬请评论.文中所引用的某些数椐也只是来自于网络.
此文仅作引玉之砖,望网友不断提出意见,使其不断完全.
袁玉麟 2008.9.14
昨天发现了弊端.幸亏此文未发,上面所附的粮食产区农民补助办法.有一个大毛病――粮食产量可能会持续下降,实际上起到鼓励懒汉的作用,因为即使没有其它执行过程中的腐败,但是,另一家农户,不用良种,不勤劳作,少施化肥(生产成本少了),产量低了,结果一年下来,小麦及玉米销售量都低了,所以收入较少,到头来,因为收入少,政府给他比正常劳作的农户更多的补贴(才能达到50%的比价水平),这样一来,大家都向他学,总体的产量必然会持续下降了――这可不是个好政策.
所以我想应该用提高收购价格,来达到保证比价水平的办法.即:上面所附例子,若是当地农村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则对该地区,统一以每斤粮食收购价提高0.68元补贴给销售粮食的农民.同样达到了比价到50%的效果,可能的副作用却是――粮食产量会持续增加.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