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玄奘的故事
答案:4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7 06:23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4-27 02:50
丝绸之路与玄奘的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4-27 03:56
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往天竺求经,高昌王苦留不获允。于是玄奘在此说法一月,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钱财货物,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及西突厥,请他们在玄奘过路时,照顾玄奘,于是玄奘便继续西行。
他先后经过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姑墨),越过葱岭,从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叶城,得见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以为唐使,礼待之,并遣使知会所属各国,要他们款待、保护玄奘。玄奘乃顺利经昭武九姓国、吐火罗国,无阻而至天竺。玄奘边行边参观佛祖遗迹,终至东印度摩揭国的那兰陀寺(631年),戒贤大师见玄奘大喜。戒贤为世亲大师所传法相宗嫡传,虽年过百岁,仍为玄奘开讲《瑜珈师地论》、《显扬论》、《对法论》、《因明论》、《顺正理论》等。玄奘在那兰陀寺凡五年,成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后遍游五印度,四年后再返寺中(639年),代戒贤大师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听者无不佩服。复和会法性、法相二宗,着《会宗论三千颂》,此对印度佛学影响至大。
玄奘本欲归国,惟当时印度教派甚多,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批评大乘佛教,玄奘为大乘佛教辩护。摩揭陀之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集大会,遍请五印度国王、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当时印度各国国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人、那兰陀寺僧众千余人。玄奘登坛说法,以梵文作《真唯识量颂》,宣示大众。称 :『如有一字无理,能被难者,则斩首相谢。』如是者十八日,无一人能难倒一条。于是印人称玄奘为『大乘天』,声威震葱岭,名留西域及印度百余国,此为中国学术界在国 际上空前的光荣。由于摩揭陀国戒日王钦佩玄奘,特派人到中国朝贡。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启程东归,时年四十八。
玄奘 由北印度 罗耶加国出发,以马载着经像,沿途说法,经坦义斯罗国,渡河时遇大风,失落五十策经本。再渡大雪山,取南路回国,在于阗补抄失经,因所携经甚多,恐再有失,乃上表唐太宗,报告西行经过,朝廷轰动。唐太宗令丞相房玄龄、大将军侯莫陈实等前往奉迎。玄奘共带回大小乘经论六百零八部,又因论三十六部,声论十三部,共六百五十七部,另外还有佛像、佛骨多件,用二十七匹马载运到长安的弘福寺(645年)。
他先后经过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姑墨),越过葱岭,从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叶城,得见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以为唐使,礼待之,并遣使知会所属各国,要他们款待、保护玄奘。玄奘乃顺利经昭武九姓国、吐火罗国,无阻而至天竺。玄奘边行边参观佛祖遗迹,终至东印度摩揭国的那兰陀寺(631年),戒贤大师见玄奘大喜。戒贤为世亲大师所传法相宗嫡传,虽年过百岁,仍为玄奘开讲《瑜珈师地论》、《显扬论》、《对法论》、《因明论》、《顺正理论》等。玄奘在那兰陀寺凡五年,成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后遍游五印度,四年后再返寺中(639年),代戒贤大师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听者无不佩服。复和会法性、法相二宗,着《会宗论三千颂》,此对印度佛学影响至大。
玄奘本欲归国,惟当时印度教派甚多,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批评大乘佛教,玄奘为大乘佛教辩护。摩揭陀之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集大会,遍请五印度国王、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当时印度各国国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人、那兰陀寺僧众千余人。玄奘登坛说法,以梵文作《真唯识量颂》,宣示大众。称 :『如有一字无理,能被难者,则斩首相谢。』如是者十八日,无一人能难倒一条。于是印人称玄奘为『大乘天』,声威震葱岭,名留西域及印度百余国,此为中国学术界在国 际上空前的光荣。由于摩揭陀国戒日王钦佩玄奘,特派人到中国朝贡。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启程东归,时年四十八。
玄奘 由北印度 罗耶加国出发,以马载着经像,沿途说法,经坦义斯罗国,渡河时遇大风,失落五十策经本。再渡大雪山,取南路回国,在于阗补抄失经,因所携经甚多,恐再有失,乃上表唐太宗,报告西行经过,朝廷轰动。唐太宗令丞相房玄龄、大将军侯莫陈实等前往奉迎。玄奘共带回大小乘经论六百零八部,又因论三十六部,声论十三部,共六百五十七部,另外还有佛像、佛骨多件,用二十七匹马载运到长安的弘福寺(645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4-27 05:59
谁有,我也要
- 2楼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4-27 04:56
西游记
- 3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4-27 04:01
玄奘西天取经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高僧赴西天取经者络绎不绝。三国有朱士行,东晋有法显,唐代僧人有慧超、悟空等,最著名的当属玄奘。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人资格。此后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佛学造诣日深。在多年的学习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且其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去佛教的故乡天竺(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
当时唐朝初建,西北面临突厥的威胁。因此规定人员出关要申请“过所”(通行证)。玄奘上书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他继续努力,等待时机。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四出随丰就食。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行囊,不顾一切地混在灾民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应请在凉州(今武威)讲经。西行的意图被人知道,受到官府通缉,所以只有一个人昼伏夜行。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进入流沙后行百余里,迷失道路,找不到水源,又不幸盛水袋倾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昏迷在沙漠中。至第五夜半,忽然被凉风吹醒,乘马又走了约十里,马突然向一个地方狂奔而去,原来是处草青泉甘之地。玄奘得救,抵达伊吾。于628年到达高昌(今高昌故城)。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
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今库车),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达坂)到素叶城(即碎叶城,今托克马克)、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葱岭(今帕米尔)、铁门关(今杰尔宾特),到达睹货罗国(即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北境),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赫)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游历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以后,经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巴拉贡)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了5年,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之一,大为戒贤法师所赏识,受到优待。后来受到戒日王的邀请,参加曲女城大会。这是一次大规模宣扬大乘佛教,驳斥邪说的辩论大会,与会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两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众千余人,盛况空前。会中以玄奘为论主,悬其论点于会场门外,声明有能指出一字无理可破者,甘愿斩首相谢,其信心如此勇敢坚定,实属罕闻。经过18日,竟无一人能发异论者。于是,玄奘的声誉传遍了五印度。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
之后玄奘启程返国,为恪守15年前再回高昌的诺言,他取道塔什库尔干、和田,得知麴文泰已故,高昌国已亡,痛惜之余,经敦煌于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记录所见所闻,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玄奘主要在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奏请造塔安置经像获准,建成大雁塔。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高僧赴西天取经者络绎不绝。三国有朱士行,东晋有法显,唐代僧人有慧超、悟空等,最著名的当属玄奘。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人资格。此后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佛学造诣日深。在多年的学习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且其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去佛教的故乡天竺(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
当时唐朝初建,西北面临突厥的威胁。因此规定人员出关要申请“过所”(通行证)。玄奘上书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他继续努力,等待时机。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四出随丰就食。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行囊,不顾一切地混在灾民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应请在凉州(今武威)讲经。西行的意图被人知道,受到官府通缉,所以只有一个人昼伏夜行。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进入流沙后行百余里,迷失道路,找不到水源,又不幸盛水袋倾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昏迷在沙漠中。至第五夜半,忽然被凉风吹醒,乘马又走了约十里,马突然向一个地方狂奔而去,原来是处草青泉甘之地。玄奘得救,抵达伊吾。于628年到达高昌(今高昌故城)。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
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今库车),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达坂)到素叶城(即碎叶城,今托克马克)、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葱岭(今帕米尔)、铁门关(今杰尔宾特),到达睹货罗国(即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北境),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赫)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游历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以后,经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巴拉贡)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了5年,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之一,大为戒贤法师所赏识,受到优待。后来受到戒日王的邀请,参加曲女城大会。这是一次大规模宣扬大乘佛教,驳斥邪说的辩论大会,与会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两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众千余人,盛况空前。会中以玄奘为论主,悬其论点于会场门外,声明有能指出一字无理可破者,甘愿斩首相谢,其信心如此勇敢坚定,实属罕闻。经过18日,竟无一人能发异论者。于是,玄奘的声誉传遍了五印度。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
之后玄奘启程返国,为恪守15年前再回高昌的诺言,他取道塔什库尔干、和田,得知麴文泰已故,高昌国已亡,痛惜之余,经敦煌于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记录所见所闻,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玄奘主要在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奏请造塔安置经像获准,建成大雁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