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面食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5-01 18:16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05-01 19:01
以下为本人不完全列举之各地面食:
北京:炒疙瘩,都一处烧麦,糙豌豆黄儿,褡裢火烧,艾窝窝,墩饽饽,驴打滚(豆面糕),年糕,切糕,焦圈.
天津: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狗不理包子,杨巴水饺,庆发德烫面蒸饺,合子,馃子(油条).
山西:"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汤锅类
饺子、馄饨、拉面、猫耳朵、削面、刀拔面、揪片。
烙烧类
烙饼、葱花饼、脂油糖饼、脂油千层、合子。
烤制类
擦酥糖饼、糖干炉、成干炉、切饼。
油炸类
各色油糕、油麻花、油面、燕窝酥。
蒸制类
九龙蒸饺、蒸饼、荷叶饼、窝头、碗黄。
汤类
五湖茶、油茶、拌汤。
陕西:岐山臊子面,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油锅盔,西安饺子宴,樊记腊汁肉夹馍,石子馍,油泼面、陕西扯面、杂酱面、手擀面、捞面、硬面馒头, 凉皮(酿皮子),汉中梆梆面,麻食,荞面饸饹.
甘肃:兰州的清汤牛肉拉面、酿皮子、千层牛肉饼、灰豆子等;敦煌的黄面、农家手工臊子面等;张掖的脂羊肉、小吃、香饭等;武威的沙米凉粉;天水的瓜瓜。
新疆:揪片子,吐鲁番拉条子(拌面),维吾尔族的烤馕,沙木萨(烤包子),果西格吉德(疙瘩包子),皮特尔曼达(薄皮包子),桑布尔萨(油炸包子)。
青海:杂面片(揪面片),酿皮,羊肠面,土族烤饼.
四川:担担面,龙抄手,赖汤圆,郭汤圆,钟水饺,青菠面,鸡丝凉面
湖北: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
湖南:菊花烧卖,德园包子
河南:鲤鱼焙面,新安烫面饺,兰考大刀面,粉浆饭,炒凉粉,靳贤书烧饼,锅贴
安徽:寿县大救驾,蟹壳黄(火炉饼),江毛水饺,蟹黄汤包,蝴蝶面
山东:清油盘丝饼,锅贴,糖酥煎饼,六姐妹煎饼,沂水丰糕,"惟一斋"八宝豆鼓
江苏:无锡排骨面、苏州爆鳝面、双茹面筋盖交面、无锡小笼包、酒酿丸子,双麻酥饼、加蟹小笼包、芝麻酥排、叶裹粉团、扬州煨面、三丁包子、五丁包子,葱油火烧、汤包、三丁包子、蟹黄烧麦,南瓜饼,金钱饼,龙袍蟹黄汤包
浙江:蓑衣饼(酥油饼),知味观猫耳朵,虾爆鳝面
上海:阳春面,擂沙圆,鲜肉猫耳朵,油汆排骨年糕,猪油百果松糕,高桥松饼,蒸拌冷面,生煎馒头,枣泥酥饼,蟹壳黄
福建:面线糊,石狮甜,永春榜舍,百寿龟、碗糕、碱粽、芋果、元宵丸、桔红糕、绿豆饼
台湾:度小月担仔面、鳝鱼伊面、金爪米粉。
海南:云吞面,海南煎饼
广东: 叉烧包,蒸肠粉,薄皮鲜虾饺,广式月饼,沙河粉
广西:老友面,锅烧牛杂粉,爽记鱼生及第粥、曾某绿豆大肉棕、李子凡的糯米水圆,八仙粉
云南:过桥米线
- 1楼网友:鱼芗
- 2021-05-01 20:44
- 2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5-01 19:48
山西部分面食
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而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拉面
拉面,又叫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相传,拉面源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福山一带,因有“福山拉面”之称。拉面传入京都,受到皇帝的赞赏,赐名“龙须面”,于是拉面又成为御膳房的常备食品。至于拉面何时传入山西或本来就由山西土生土长,无从考究。但山西人善于制作拉面和普遍爱吃拉面的习惯,却是外地人不能相比的。至今晋中、晋北一带,仍然保留着婚嫁用拉面待客、生辰用拉面祝寿的传统习惯。
制作拉面,首先要求配料准确。一般的配料标准是:标准粉五斤,兑水三斤至三斤二两(冬增夏减),食盐一钱五分,碱面五钱左右。和面时,打出面穗,揉成面团,兑水扎软,饧半小时后,加碱水揉匀,然后慢慢揉成长条,合拢旋成麻花形,如此反复多次达到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去掉两头,双手各执一端,上下抖动,用力抻拉,拉开,并拢,再拉开,再并拢。一般拉成六十四根为宜。下锅时,一一手执两头,一手钓中间,掀去头尾,落水煮熟捞出,浇上调料即成。高明的厨师,一分钟能拉水面团三斤、抻拉十二扣,计八条、八千一百九十二根,细着银丝,根根不乱,连接起来,竟有十二华里长。
刀拔面
刀拔面是山西一绝。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拔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拔106刀,出面条630根,5公斤以上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眼花缭乱,无
“刀拔面”制作方法是将白面和水按2:1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饧1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可叠六至七层,约5厘米厚。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用力一切一拔,直接拔入沸腾的锅里,煮熟后捞出,过温开水,炒食,浇卤,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揪片: 面和好后,擀成片切成一寸多宽的长条,用手一片一片揪入开水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食用。这种面食做法简单,面质筋滑。
猫耳朵: 用手指将小面块按成猫耳朵形状,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炒着吃,这种面食形状美观,筋性强。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
和漏: 把和好的面团按入特制的河漏床,用器具压迫使面条从下方的许多小孔内下到锅里。面条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吃起来筋滑利口。
- 3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5-01 19:20
饺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食品之一,中国人中,没有不知道饺子的,如今大年三十吃饺子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俗话说,饺子饺子,交在子时,取其辞旧迎新之意。饺子之名,也由此而来,另据古籍记载,饺子的前身是馄饨,馄饨之名,取其圆润浑沌之形。以面裹馅搓为圆形即成。後有人一改馄饨惯常圆形,做成月牙形,称之为"粉角",而北方人谈话"角""关系"不分,叫来叫去,粉角就叫成了饺子。馄饨与饺子从此各行其是,各使其形留传後世。後人不知饺子与馄饨其实是亲如母子的一家人,还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食品呢。现在饺子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食品之一,已经走出国门,风靡 东南亚、欧美等国。国内天津御膳楼饭庄的饺子宴,品种达四十种之多,选型精美,风味浓郁,更是被人们传为美食。
面条史话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後再煮食,不用手掌托著,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後三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馒头史话
古时"馒头"一词,源出三国时诸葛亮。以面包肉食供示神之用,类似今人的包子,并非现代的馒头。古时称馒头为"蒸饼",这在晋朝史书中已有记载
包子史话
包子作为一种面食,在魏时已出现,但不称包子,而叫"馒头"。直到宋代时,才有"包子"一词,如"绿荷包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