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苏轼水龙吟的解释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12:24
  • 提问者网友:戎马万世
  • 2021-02-26 12:02
不是似花还似非花那首
是‘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这首。
要这首词的解释
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2-26 12:20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小船在春江上飘荡,像要把春江的水截断,我躺在船里,梦中看那翠壁红楼在岸边耸起。云间笑语不断,朋友在那会客呢,美人影影绰绰也像半醉的样子。乐声哀怨,歌声传的很远,余音袅袅。我想,朋友啊,你都那么大年龄了,还风流不减啊。突然梦醒,回头想想,我还在春江水面上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26 13:56
【水龙吟 作者: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 2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2-26 12:28
水龙吟 作者:苏轼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1,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2,艳歌余响,绕云萦水3。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4。 云梦南州5,武昌东岸6,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7。 注释: 1.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   2.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   3.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公显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5.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6. 亦指黄州。   7.端来,准来,真来。...水龙吟 作者:苏轼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1,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2,艳歌余响,绕云萦水3。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4。 云梦南州5,武昌东岸6,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7。 注释: 1.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   2.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   3.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公显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5.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6. 亦指黄州。   7.端来,准来,真来。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三句悬想对方梦见自己。 [词牌知识] 又称《丰年瑞》、《鼓笛慢》、《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上片十一句,押四仄韵,五十二字;下片十一句,押五仄韵,五十字,共一百零二字。用“越调”。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下片第九、十句又作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   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而结尾想象故人如今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