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荀子的名句,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07:06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4-07 22:10
老子和荀子的名句,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4-07 22:58
而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荀子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首先明确了善恶的含义,才需要圣人,事实上人生来的本性就是恶的。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它不是先天的本性,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恶就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性中是没有的,而荀子讲的性恶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去掉,是由圣人君子为了巩固社会统治秩序强加给人的,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他表示,礼义与法制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所谓善,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孟子讲的性善只有圣人君子才能保持。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他们所谓的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他们都有明确的阶级界限,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因为如此,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所以它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所以他反对孟子把学习说成为了恢复人的良知,保持善性的的天赋道德论。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荀子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首先明确了善恶的含义,才需要圣人,事实上人生来的本性就是恶的。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它不是先天的本性,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恶就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性中是没有的,而荀子讲的性恶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去掉,是由圣人君子为了巩固社会统治秩序强加给人的,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他表示,礼义与法制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所谓善,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孟子讲的性善只有圣人君子才能保持。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他们所谓的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他们都有明确的阶级界限,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因为如此,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所以它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所以他反对孟子把学习说成为了恢复人的良知,保持善性的的天赋道德论。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