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02:25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02-24 08:2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2-24 08:34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十年以前,谁能想到,拿上一部手机就能够走遍天下?现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十年以后他们将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谁能回答?
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所说,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可以人人共享。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但是,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十年以前,谁能想到,拿上一部手机就能够走遍天下?现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十年以后他们将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谁能回答?
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所说,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可以人人共享。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但是,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