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启发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9 03:32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11-18 23:45
人间词话的启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摆渡翁
- 2021-11-18 23:57
儿时迄今,从课本中接触古典诗词十年有余,名篇佳作诵读多篇,与友人高谈或课堂习作,时而引用三言两语,颇感有些诗词修养。窃以为,只要书中收录,系古人所做,吟读上口,合撤押韵便是诗词。读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细细咀嚼再找来几首名篇试作赏析,析其文理,品其韵味, 探其境界,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人间词话》有对古往今来众多词人词作的评价解析,更有作者对诗词创作的独到见解。黄霖先生曾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理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对于我而言,《人间词话》则更像是一本如何从诗词中看人生的教科书。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认为作词最重要的便是“境界”。有境界,何患无“高格”“名句”?我们所谓的“兴趣”“神韵”无若是词的表象。“境界”才是根本。正如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意境全出,又何惧“兴趣”“神韵”之不足?相反,纵然创作技巧再高,辞藻再华丽,也只是空中楼阁,虽可一时称精品,却始终不能长久,不能入境。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如何才能使“境界”全出呢? 一就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讲求一个“真”字。在这里,先要讲明的一点便是“境非独谓景物也”。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人之情感更是境界。不论是写景或是抒情,能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使人身临其境才算是做到了“真”。然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池塘一角、西风大漠与雾失楼台怎能相提并论?很多传世之作都是作者随兴所至,即挥毫泼墨抒其所见所感,无所拘束,常常命为“无题”或者直接从诗中抽出二字。然则若给定了题目,依然抒其真情,但总在潜意识里受到题目的局限,所求境界亦仿佛裁剪过后,并不完整。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吧。 其二,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词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词平实易懂。“欧阳公‘阑干十二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与,行色若愁人’。语语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已。”不难看出,前者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无晦词涩语,却更让人身临其境;而后者,如不知道“谢家池上”指的是春草一说,就会不知所云。王国维认为“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白,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个人理解就是作词能做到不讽刺不赞美,不用典仿古,不用替代字,才称得上是纯粹的创作。正如“桂华流瓦”不如“月流瓦”的意境好,倘若用词自然、易懂,感情真实,何必非有替代字呢?“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以免会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其三,诗人词人要做到“虽理想家,亦写实家”。王国维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诗人可以凭空虚构,肯定都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诗人虽然是很理想化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化从某一个侧面也会显现出社会的现实,即理想源于现实。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有造境,有写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事实上,从表面可能很容易分辨出诗人是理想化的还是在写实。但是细细品味,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在抒发一种真实的感情或者从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升华的一种境界。写境的同时在抒发自己的抱负,造境的同时亦是在反映现实。然而,仅此也是不足的。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这正是他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进一步阐述。以前总想当然认为,不论写诗写词还是做文章,都是以我观物,即使再公正客观也多少会带有感情色彩。而且,只有带有真情实感才会让人感同身受。难道他说得无我之境就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吗?这不是与他的“境非独谓景物也”相悖吗?到了这里,我才有了新的认识,“有我之境”即“入乎其内”,是指带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或者用心去体会感受;“无我之境”即“出乎其外”,是一种自我融合到自然之中的状态,客观而无欲无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便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无我之境。 以上就是我认为如何能使境界全出的三点:真情、不隔、寓意。 虽然《人间词话》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或许是水平有限,理解的不够深刻,对王国维有些观点尚为不解。比如王国维十分推崇李后主李煜的词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后主为人君所短,为词人所长”。然而他又认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性情愈真,后主是也。”后主的确未失其赤子之心,其词所感更是其真情实感,但是能说他阅世浅么?经历亡国之痛,也能算是阅世浅么?如果不受亡国之痛,如何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这也许是王国维思想受时代局限的原因吧。 我十分喜欢王国维关于三种人生境界的阐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第一境的落脚点应该是在“独”和“望尽天涯路”。是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此意乃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境则是当自己的目标确定之后,付出全力为其打拼而不后悔。第三境就是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再成简单,但这个过程是人生历练、提升的过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而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回归,是经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一句话,此果非彼果。 王国维谈到文学作品的演化时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又五言,五言敝而又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这个“诞生——兴盛——到达巅峰——衰退——消亡——新事物诞生”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学上也是如此。王国维认为当某一文体已经发展到巅峰无法再进一步发展时,有识之士则会自出新意创作出一种新的文体来消解创作之憾。能有如此透彻见地,古今罕之。 用心倾听,细细咀嚼《人间词话》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词话著作,更是一本人生著作,将如何做人蕴含到如何作词中去:作真实、朴素、自然的词;做真实、朴素、自然的自己。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