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18:34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2-27 04:40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02-27 06:09
胸有心灯人自明——读《培根随笔》有感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随笔》是我几年前从“北图”淘来的书,通读一遍后便束之高阁了。今年寒假期间再拿出来,发现“小别”后的它竟与我陌生起来。正所谓“好书不厌百遍读”,我这个春节最大的收获就是重读细读《培根随笔》,并把新感悟新心得作札记41篇。

《培根随笔》共收录培根随笔56篇,篇篇标题意指鲜明,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读者既可以通读,亦可按兴趣按章节择篇而读,从题目便可选其大概,“题为文章眼”,培根把这一点运用得炉火纯青。标题直白,无隐涩难懂字眼,内容却又别有洞天,大家的自信非我辈之人可以揣摩,唯有瞻仰的份儿。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杂感是随笔的一种,随笔又归入散文,文学作品的题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诗歌和小说,杂文是后起之秀,兴衰和时代有关,而培根的随笔按照中国文学的现状细分,应归入杂感一类。首先《培根随笔》的文章篇幅短小,标题明快;其次是文章内容极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运用的手法,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这三点,完全是杂文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喜爱杂文,喜欢文章说理性、思想性的读者可读《培根随笔》,当代喜写杂文(或所谓的杂文家们)读一读《培根随笔》,对写作不无裨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根随笔》语言手法的特点,引用多,举例多,比喻多。因时代的原因,培根的引用和举例较为久远,但其中仍不乏至今都琅琅上口的警句和为人熟知的故事,譬如他在《论爱情》中引用的埃辟克拉斯的名言“人生不过是一座大舞台”,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为人人娴熟的口头语。他还多次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论天性》中,他为了论证本性难改,就举例了“猫变成一美丽少妇安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看见老鼠,就情不自禁地扑了上去”的寓言故事。但亦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培根随笔》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和例子来自于《圣经》。比喻,是培根杂感中最出色的一个特点。说理易枯燥晦涩,而形象生动地比喻恰能解决这一问题,使读者能读下去并能理解文章内容深意,《培根随笔》的比喻多,篇篇多处都有,几乎在得出每一个“理性”的观点之后,都随之一个比喻,且比喻的角度新颖,立意巧妙,使人难忘。在《论青年和老年》中,他这样比喻青年人的盲目冒进,执意坚持——“那种做法简直就像一匹稚嫩的小马,既不知何时止步也不知何时转弯”。培根对语言手法的掌握多么活灵活现啊,所以我认为,中学生写作的练习,可拿《培根随笔》作范本。

培根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睿智,文风灵动。正如《培根随笔》前言中引用的歌德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读《培根随笔》,可使人明理明智,培根还是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随笔》中有诸多的生活经验、处世哲学与读者分享。《培根随笔》所议上至国家政治,下至平民思想,中有剖析人性,适合可读的人群广泛,无论什么身份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令自己感慨、自警的影子。

路上有灯,眼前可避黑暗,心中有灯,人一生能自明。《培根随笔》“论读书”篇中言道:有的书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可仔细咀嚼,慢慢品位。《培根随笔》便是一篇越品越美味,越读越自明的书,当得上“心灯”一喻。

最后个人小结十点人生哲学

一、能自己做的事情不让别人去做

二、遇到问题学会思考

三、着眼与大方面,思路要开阔

四。学会聆听了解对方的需求

五、独挡一面

六、决定了对的策略,不要犹豫

七、多读书

八、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九、相信自己,提升自己,告诉自己,我一直都很棒。

十、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2-27 07:36

《培根随笔》的名句

  · 知识就是力量。 

·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 《培根论说文集》 

  ·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 《培根论说文集》

  ·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 《培根论说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 培根:《论美》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 《培根论说文集》 

  · 饶舌的人多虚妄。 

二、《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