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 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 种方式的处理,3 次重复,每隔15 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右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13:58
  • 提问者网友:末路
  • 2021-02-05 19:17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 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 种方式的处理,3 次重复,每隔15 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右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 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 天,则3 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 从堆放、水泡2 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05 20:17
A. 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 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 天,则3 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 从堆放、水泡2 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析:题中三种处理方式可看作对比实验,据图像中秸杆残留量知分解效果最好的是土埋法其次水泡法和堆放法。从物质循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翻耕实质就是土埋法有利于秸杆分解加速物质循环速度故A选项说法是正确的;土埋法对秸杆分解效果较好是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丰富度较高土壤条件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即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实验前后进行了105天即三个半月持到十一月,如果提前三十天(一个月)则到十月实验结束,在此期间相比较而言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水分总体上比7月20日开始实验要高、要多效果更好分解速度更快故三条曲线总体上要下移即C选项说法不正确;堆放、水泡两种情况条件不同如温度、水分、氧气量、无机盐等条件均不相同不能说明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的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2-05 20:56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