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皇帝戴的前后挂着珠帘的那种帽子最早是从什么开始出现的?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1 20:07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10-21 06:24
皇帝戴的前后挂着珠帘的那种帽子最早是从什么开始出现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10-21 06:50
那叫“冕”,不叫帽子,珠帘叫做“藻”“旒”,从秦朝才有皇帝,皇帝戴的冕,上面的珠帘,就叫做“天子冕旒”,也叫做“天子玉藻”,不是只有皇帝有,从皇帝到庶民都有,珠帘子的数量不同,材质不同而已。 珠帘的目的是遮光,所以最早叫做“藻”,水草茂盛遮光,在旌旗上用的叫做“旌鎏(同旒)”。 中国文字记录冕,是从西周开始,民间传说,是从黄帝开始。 室内庄严场合,比如朝参大典,男女同在,所以无论男女都要用珠帘蒙面,室外场合是“蒙衣”。 目前,只有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妇女还保留“旒”,仅在节日和婚丧重要场合使用。 蒙衣只有阿富汗和伊朗还有,也仅限于妇女。 从中国往西到阿塞拜疆,所有民族的妇女在结婚的时候全是“垂旒”。 中国取消“垂旒”是历史上一位皇帝好色,非要看女官员的脸,立法取消了,此后没有恢复,只有蒙衣了,后来就演变成了“盖头”,仅有结婚时候用,为了复古,所有的盖头都有垂旒。 垂旒到了清朝时期,就演变成了著名的“垂帘听政”。 单一性别的场合,就不需要蒙衣和垂旒。所以并非所有的场合,皇帝、官员的冕都用珠帘遮面。 中国人用门帘的习惯,也是来源于此。既是地位的象征,也是保护隐私。 冕的珠帘的材质,天子(西周)皇帝(秦朝之后至某朝之前)必须用玉,珠帘的数量上,天子皇帝12条,诸侯9条,大夫7条,士5条,男女平等,以下级别递减,另外“旌鎏”也一样。取消“冕旒”之后就用“门帘”了,门帘就没有数量的要求。 忘了一点,女性的“旒”有特殊性,现在仍然可以看到,昆曲、京剧中的旦角基本都有。 另外冕旒必须遮面,所以低级别的,单条冕旒反而大,高级别的反而细,京剧中的旦角,还能看到这样的“冕旒”。 反应到门帘也一样,1949年之前,上流社会的门帘都是细珠帘,老百姓家里的,就是一块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