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07:17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3-26 12:14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3-26 17:15
孔子以好礼知名于鲁。早年率弟子周游列国,不受重用。晚年闭门修学,不复求仕。著《春秋》,序《书传》、《易》等,主张仁、义、理、智、信。其学说博大精深,被后世称为儒学,尊为圣人。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地位也很低。长大之后,他先在鲁国贵族季孙氏家里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又做过管理牲口的小官。此后鲁国多次发生内乱,孔子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来到齐国。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执政,孔子说:“国君的所作所为要像国君,臣子的所作所为要像臣子,父亲的所作所为要像父亲,儿子的所作所为要像儿子。”
齐景公一听,连声叫好,说:“妙啊!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口!”于是对孔子十分尊重。
齐国的一些大夫妒贤忌能,常常在齐景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孔子也都知道这些事情。后来,齐景公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重用您啊。”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鲁国去了。
鲁国的政局稍稍稳定之后,51岁的孔子被国君任命为中都县县长。在任期间,他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短短一年时间内,中都县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孔子因为为政有方,不断得到提拔。后来,55岁的孔子被鲁国国君任为宰相。
孔子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礼制教化。经过孔子的精心治理,鲁国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
从别国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求见官府,老百姓见了都会帮他们找好住处,使他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一样亲切。于是,四面八方的贤人全都仰慕孔子的大名,前来投奔鲁国。
鲁国的强盛,引起了齐国的恐惧,因为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害怕鲁国会威胁齐国的安全。于是,齐国的大臣们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国内挑选了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让她们身穿华丽优雅的衣服;又挑了120匹骏马,配上耀眼的锦绣绸缎,一起送给鲁国君臣。
鲁定公和贵族大臣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整日观舞听乐,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自然也就疏远了孔子。齐国的目的达到了。
孔子想劝说国君,但国君躲在宫里不肯见他。孔子心知振兴鲁国是没什么希望了,于是带着弟子失望的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多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陷孔子是鲁国为图谋霸占卫国而派来的内应。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受到迫害,于是急急忙忙的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带着学生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到了陈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好碰上晋楚争霸,陈国处在中间,不是遭到楚军进攻,就是受到晋军的讨伐,加上吴国强大后,也侵犯陈国。国无宁日,孔子不得不离开陈国,又来到卫国。
有一天,卫灵公正在和孔子谈话,天上忽然飞过一群大雁。卫灵公只顾仰头看飞雁,不理孔子了。孔子知道卫灵公不会重用自己,于是又回到陈国。不久,孔子又从陈国到了蔡国。
孔子不断地向各国宣扬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结果四处碰壁,甚至有几次因为得罪了贵族大臣,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的意志非但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议论纷纷,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后来,楚国派兵前来,才给他们解了围。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地位也很低。长大之后,他先在鲁国贵族季孙氏家里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又做过管理牲口的小官。此后鲁国多次发生内乱,孔子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来到齐国。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执政,孔子说:“国君的所作所为要像国君,臣子的所作所为要像臣子,父亲的所作所为要像父亲,儿子的所作所为要像儿子。”
齐景公一听,连声叫好,说:“妙啊!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口!”于是对孔子十分尊重。
齐国的一些大夫妒贤忌能,常常在齐景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孔子也都知道这些事情。后来,齐景公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重用您啊。”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鲁国去了。
鲁国的政局稍稍稳定之后,51岁的孔子被国君任命为中都县县长。在任期间,他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短短一年时间内,中都县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孔子因为为政有方,不断得到提拔。后来,55岁的孔子被鲁国国君任为宰相。
孔子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礼制教化。经过孔子的精心治理,鲁国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
从别国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求见官府,老百姓见了都会帮他们找好住处,使他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一样亲切。于是,四面八方的贤人全都仰慕孔子的大名,前来投奔鲁国。
鲁国的强盛,引起了齐国的恐惧,因为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害怕鲁国会威胁齐国的安全。于是,齐国的大臣们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国内挑选了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让她们身穿华丽优雅的衣服;又挑了120匹骏马,配上耀眼的锦绣绸缎,一起送给鲁国君臣。
鲁定公和贵族大臣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整日观舞听乐,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自然也就疏远了孔子。齐国的目的达到了。
孔子想劝说国君,但国君躲在宫里不肯见他。孔子心知振兴鲁国是没什么希望了,于是带着弟子失望的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多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陷孔子是鲁国为图谋霸占卫国而派来的内应。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受到迫害,于是急急忙忙的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带着学生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到了陈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好碰上晋楚争霸,陈国处在中间,不是遭到楚军进攻,就是受到晋军的讨伐,加上吴国强大后,也侵犯陈国。国无宁日,孔子不得不离开陈国,又来到卫国。
有一天,卫灵公正在和孔子谈话,天上忽然飞过一群大雁。卫灵公只顾仰头看飞雁,不理孔子了。孔子知道卫灵公不会重用自己,于是又回到陈国。不久,孔子又从陈国到了蔡国。
孔子不断地向各国宣扬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结果四处碰壁,甚至有几次因为得罪了贵族大臣,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的意志非但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议论纷纷,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后来,楚国派兵前来,才给他们解了围。
- 2楼网友:执傲
- 2021-03-26 15:39
孔子周游列国原因如下: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孔子—百度百科
- 3楼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3-26 14:25
原因: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扩展资料
《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示例】扁鹊深入民间,‘~’,‘随俗为变’,解除人。
【出处】明 冯梦龙 清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有圣德,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弟子满天下,国君无不敬慕其名,而为权贵当事所忌,竟无能用之者。
【运用】1.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民疾病的痛苦。 2.陶铸《崇高的理想》
参考资料:周游列国--百度百科
- 4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3-26 14:13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1、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2、他想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周游列国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