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赏析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22:28
- 提问者网友:沉默菋噵
- 2021-02-18 00:04
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赏析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18 01:05
内容:
首句直抒胸臆——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做了对比,长达十一字的句式,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诗的境界也由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而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在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且“欲上”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这两句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美好的想法只是短暂的,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之”一落千丈的大转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由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艺术风格:
1、诗中始终贯注的豪迈慷慨的情怀。即使在抒写愤懑的心绪时也可见其倔强、不合流俗的性格。
2、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由开篇直抒郁悒胸臆转而到长空飞雁、一片开阔,紧而跌至烦恼的深渊,篇末愤而言道不如归隐而去。
3、 语言风格自然豪放,这也是李白诗歌一贯的特色。
首句直抒胸臆——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做了对比,长达十一字的句式,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诗的境界也由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而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在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且“欲上”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这两句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美好的想法只是短暂的,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之”一落千丈的大转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由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艺术风格:
1、诗中始终贯注的豪迈慷慨的情怀。即使在抒写愤懑的心绪时也可见其倔强、不合流俗的性格。
2、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由开篇直抒郁悒胸臆转而到长空飞雁、一片开阔,紧而跌至烦恼的深渊,篇末愤而言道不如归隐而去。
3、 语言风格自然豪放,这也是李白诗歌一贯的特色。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2-18 01:13
我是来看评论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