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A. 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B. 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3:50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1-27 23:48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A. 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 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
C. 中外交流的需要
D. 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1-28 01:12
(答案→)A. 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B. 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C. 中外交流的需要D. 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解析:这种英语,是对英语的汉语拼音化,自然也就无法满足中外交流的需要,排除C,也看不出.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排除D,如果英国要对当时的上海进行殖民同化,也不可能会允许这种汉语式的英语,因此,是当时一部分人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1-28 01:59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