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有没有一些名人对杜甫的评价,急!!!!~

答案:5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8:40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2-05 17:44
最好是有一些名气的,谢谢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2-05 18:58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全唐诗》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2-05 23:21
第一节 唐五代 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 1. 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 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 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 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 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 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系铭》 3. 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笼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寄兴、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 4. 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表达出的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则认识肯定得比较浮泛。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 三、陆游学杜诗概况。 1. 陆游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幼年就充份体会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在蜀七年中有更多的接触杜甫足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 2. 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有诗《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其中有两首诗为证: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 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学杜有所反醒,对江西诗派评价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说法颇有不满,他指出象杜甫《登岳阳楼》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作,“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陆游主张学“少陵之意”,特别是杜诗中的爱国忧民精神,由此,他才提出了“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示子》诗说“学杜更应从内在精神上入手”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指对生活本身的深入体验,从他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一诗可知,他所谓诗外功夫是指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体验。 3. 后人公认陆游是真正学杜有成者。比如南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就说“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雨,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 晶 ”所以后人公认陆游是最得杜诗真传者。 四、和唐人相比,宋人评杜有何新特色。 1. 从北宋到南宋重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宋一代,几乎所有名人大家都曾极高地评价了杜诗,杜甫与杜诗地位之高达到了空前程度。 2. 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全面而深入,从整体的思想精神、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到具体的诗意、诗法,甚至具体诗句,都有很深入地研究评论,和唐人那种总体上抽象肯定的情况相比,大大深入了一步。 3. 宋人评杜,尤重杜甫的人格精神,他们特别推崇他的“关心民瘼和忠君爱国精神”,很多人如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坚决反对只把杜甫当作单纯诗人看待,这与唐人更偏重于在艺术上肯定杜甫有所区别。 4. 宋人不仅是在理论上肯定杜甫,而且比唐人作了更多的实际工作。如:整理杜集、编年分类、评点注释,宋人所作的工作很多却具有开创性质。 5. 宋人重杜还表现在比唐人更深入具体的学杜上。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也只是还在某一方面学杜,而宋人学杜则更自觉也更全面。像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都自觉地接受了杜诗和杜甫精神的影响,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一个以黄庭坚为首专门学杜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五.宋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杜甫。 总得说来是因为杜诗本身蕴含着足以让宋人重视的巨大价值。 1. 宋人比唐人更加重视诗歌创作,他们在诗趣、技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唐人更加深入,而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众兼众妙且各种体裁皆有佳作名篇,所以宋人普遍把杜甫看作古今第一诗人,当作他们学习的首选。如:黄裳“读杜甫诗如看羲之法帖,备众体而求之无所不有…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陈商老诗集集序》),杜诗虽以“沉郁顿挫”为主调,但又有风格多样化特点,宋人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王安石明确指出杜甫诗比之李白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 宋人比唐人更重文化,更重视人格修养,尤其有复兴儒学的总体文化背景,而杜甫则是古今诗人中儒家精神的最充分典型的体现者。他“饿走半九州……不废朝廷忧”的执着(王安石《杜甫画像》),“报不报之恩,岂必进而抚世”的自觉(朱熹《答陈同甫书》),更符合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范仲淹《岳阳楼记》)。当然他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慨叹,也极容易在既重事功,又无力回天的宋代知识分子那里产生共鸣。 3. 宋人重杜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整个宋代国事衰微,而南宋更是半壁江山沦丧,所以要求振兴国事,要求恢复中原,则成为有宋一代人最强烈的现实追求,而以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特别是表现分裂战乱中的感情痛苦和爱国之志为主要特征的杜诗,也就很自然地得到了承受着积贫积弱国破家亡的巨大悲哀的宋人普遍热爱与崇尚。
  • 2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2-05 22:25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3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2-05 20:56
李白曾经这样评价过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 4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2-05 20:08
去看郭沫若对杜甫的评论吧,管中窥豹,了解那个过红时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