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出自哪里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02:25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3-03 04:13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出自哪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3-03 04:47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出自于宋人何薳著《墨记》。
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制墨人是三国时的韦诞(字仲将),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誉,他不仅是制墨专家,还是书法家。
制墨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唐代还设有制墨官。最为著名的制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李廷珪,南唐制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易县)。唐末迁居歙州,制墨绝佳,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任墨务官,赐国姓,易名李廷珪。宋人称其所制之墨为"天下第一品"。北宋庆历年间曾出现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文房四宝--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
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
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
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
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
墨。
人工制墨究竟始于何时,史料并没有准确的记载。相传第一个造墨的人,是
周宣王时的邢夷。明罗欣《物源》上记载:"邢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经过
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
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
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
县,靠近终南山,其山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从制成烟料到
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
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制墨人是三国时的韦诞(字仲将),有"仲将之墨,一
点如漆"的美誉,他不仅是制墨专家,还是书法家。
制墨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唐代还设有制墨官。最为著名的制
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
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
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
~~~~~~~~~~~~~~~~~~~~~~~~~~~~~~~~~~~~~~~~~~~~~~~
说。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明代制墨业大多集中于皖南地区,形成歙县和休宁县两派。歙县派程君房创
造"漆烟"制漆法,方于鲁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九玄三极墨"。休宁县的汪中山则
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使墨除了实用外,又成为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到了清代,墨更加注重审美性,大多图案设计、铭文款识都精美细致,具有艺术
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
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
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
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种类
松烟墨 用松树枝烧烟,再配以胶料、香料而成,墨色浓而无光,入水易
化。
油烟墨 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或猪油等),再加入胶料、
麝香、冰片等制成,墨色乌黑有光泽。油烟墨以质细而轻,上砚无声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376362者为佳。
使用要点
磨墨时先洗净砚中宿墨。
磨墨要有耐心 ,磨墨需用力,磨时要匀整不偏,轻重相等,疾徐有
节。
磨墨须浓淡适中,过浓则笔滞,运用不灵活;过淡则易渗沁而色浅,写
出来的字缺少神采。
墨须每日新磨,磨成后,应即使用,隔日则胶煤脱离,不宜再用。
选墨方法
什么样的墨是上品呢。第一,质地坚细。所谓坚细是指质地紧实,磨出
的颗粒细腻。第二,色泽黑亮,以黑得泛紫光为最上乘,纯黑次之,青光又次
之。第三,胶质适中,太重粘笔,太轻则不浓。
选墨以质地细洁,色泽光润,胶水不重,上砚无声者为佳。若胶重有杂质则
不宜。初学写字,为节时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渗少许水用墨条
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写宣纸屏幅,则必须磨墨,写时可以挥洒自如,裱时
亦不易涨墨。钢笔墨水不可用。
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制墨人是三国时的韦诞(字仲将),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誉,他不仅是制墨专家,还是书法家。
制墨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唐代还设有制墨官。最为著名的制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李廷珪,南唐制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易县)。唐末迁居歙州,制墨绝佳,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任墨务官,赐国姓,易名李廷珪。宋人称其所制之墨为"天下第一品"。北宋庆历年间曾出现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文房四宝--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
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
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
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
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
墨。
人工制墨究竟始于何时,史料并没有准确的记载。相传第一个造墨的人,是
周宣王时的邢夷。明罗欣《物源》上记载:"邢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经过
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
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
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
县,靠近终南山,其山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从制成烟料到
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
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制墨人是三国时的韦诞(字仲将),有"仲将之墨,一
点如漆"的美誉,他不仅是制墨专家,还是书法家。
制墨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唐代还设有制墨官。最为著名的制
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
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
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
~~~~~~~~~~~~~~~~~~~~~~~~~~~~~~~~~~~~~~~~~~~~~~~
说。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明代制墨业大多集中于皖南地区,形成歙县和休宁县两派。歙县派程君房创
造"漆烟"制漆法,方于鲁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九玄三极墨"。休宁县的汪中山则
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使墨除了实用外,又成为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到了清代,墨更加注重审美性,大多图案设计、铭文款识都精美细致,具有艺术
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
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
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
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种类
松烟墨 用松树枝烧烟,再配以胶料、香料而成,墨色浓而无光,入水易
化。
油烟墨 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并和以麻油或猪油等),再加入胶料、
麝香、冰片等制成,墨色乌黑有光泽。油烟墨以质细而轻,上砚无声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376362者为佳。
使用要点
磨墨时先洗净砚中宿墨。
磨墨要有耐心 ,磨墨需用力,磨时要匀整不偏,轻重相等,疾徐有
节。
磨墨须浓淡适中,过浓则笔滞,运用不灵活;过淡则易渗沁而色浅,写
出来的字缺少神采。
墨须每日新磨,磨成后,应即使用,隔日则胶煤脱离,不宜再用。
选墨方法
什么样的墨是上品呢。第一,质地坚细。所谓坚细是指质地紧实,磨出
的颗粒细腻。第二,色泽黑亮,以黑得泛紫光为最上乘,纯黑次之,青光又次
之。第三,胶质适中,太重粘笔,太轻则不浓。
选墨以质地细洁,色泽光润,胶水不重,上砚无声者为佳。若胶重有杂质则
不宜。初学写字,为节时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渗少许水用墨条
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写宣纸屏幅,则必须磨墨,写时可以挥洒自如,裱时
亦不易涨墨。钢笔墨水不可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3-03 06:53
李廷圭,是“文房四宝”中“墨”中至宝“2113徽墨”的宗师、发明者。有关李廷圭的简介如下:
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南唐后主5261李煜,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曾出现过“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善和3年(4102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大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好的徽墨“1653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据说许国大学士的高徒,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对当时徽州制墨回大师程君房所制的“玄元灵气”、“寥天一”等墨赞美不绝:答“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 2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3-03 06:48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用具,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从古至今就得到历代收藏家们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篡》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染黑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1376362他从中受到启发,将木炭碾成细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凉干,制作成了黑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真正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的历代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圭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圭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人(今属河北省易县),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奚氏父子认真研究前人制墨的经验,并总结自己制墨的实践过程,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认识到了,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灰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加上歙州当地有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他们一面精心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以辛苦的劳动和创新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并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使“廷圭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圭父子在制墨上作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因此“廷圭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满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都十分珍惜,视为至宝。
据记载,曾有位贵族不小心将一锭李墨掉入水池中,当时认为墨遇水泡必坏,为此没有将其捞出。过了月余,他在池边饮酒时,又将一金器掉入池中,这下他便派人下水捞寻,下人在池水中摸索时,不但摸到了金器,而且还摸到了那锭李墨。只见那锭李墨经水泡后光色未变,表里如新。相传有的墨在水中浸泡三年也不会变质。
古代文人品鉴墨的质量,讲究烟轻、胶陈、料匀、杵到。李氏造墨在这几方面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他以麝香、巴豆、犀角、珍珠、玉屑等十二种原料,每剂要捣十万杵,才能定型出墨。李墨能防腐防蛀,长贮不变,研对时芳香沁人,书写时流畅不滞,墨迹久不褪色。
李墨书写时用墨消耗极少,宋代书法家、文学家徐铉,幼年时得到一锭李墨,长约一尺,十分珍惜。他与弟弟共同使用此墨,每天至少书写五千字,但整整用了十年才将它用完。
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奚家制墨的技艺,也先后都成了制墨的高手。奚廷圭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后人的高度珍视,并世世代代把奚延圭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流传下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
- 3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3-03 06:36
南唐后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 4楼网友:罪歌
- 2021-03-03 05:53
墨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