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22:35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03-19 01:42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世
  • 2021-03-19 02:31
问题一: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数百万人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还有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散发的大量热量。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群和柏油路面热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热。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问题二: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 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并容易产生雾气。
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水泥建筑的存在,水泥建筑放热慢。。。。问题三: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深奥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开展,招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景象。在气候学近天空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大地域气温变动很小,犹如一个宁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分明的高温区,犹如突出海面的岛屿,因为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部分地域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有城市与郊区有分明的温差,就能够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而,一年四季都能够呈现城市热岛。然而,关于居民生涯的影响来说,重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医学研讨标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运动亲密有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恬静感;温度再高就易招致烦躁、中暑、精力混乱;气温高于34度,并且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殊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分明增长。此外,高温还加快光化学反响速率,从而使大气中o3浓度上升,加剧大气传染,进一步损伤人体健康。
那么,城市热岛是怎样形成的呢?或许说是什么缘由招致了城市热岛呢?城市热岛的形成,显然是与城市化的开展密不可分的,其形成的直接缘由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点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天空、各种修建墙面等,改动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方式进入气氛中,招致气氛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接收率较天然地表高,能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气氛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分,水泥天空的温度能够到达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宏大的热源,烘烤着四周的大气和咱们的生涯环境,怎样能不热呢?
第二个重要缘由是城市大气传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运动,发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够大量地接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发生家喻户晓的温室效应,惹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第三个重要缘由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涯等,焚烧各种燃料、消费大量动力,无数个火炉在焚烧,都在排放热量!
第四个缘由是,城市里的天然下垫面增加了。
城市的修建、广场、路途等等大量增长,绿地、水体等天然要素相应增加,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才能就被减弱了。
既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增长、天然下垫面的增加是惹起热岛效应的重要缘由,那么在城市中经过各种道路增长天然下垫面的比例,便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道路之一。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重要天然要素,因而鼎力开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要害措施。绿地能接收太阳辐射,而所接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局部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协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长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增加。绿地中的园林植物,经过蒸腾作用,不时地从环境中接收热量,降低环境气氛的温度。每公顷绿地均匀天天可从四周环境中接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称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园林植物光协作用,接收气氛中的二氧化碳,一公顷绿地,天天均匀能够接收1.8吨的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此外,园林植物可能滞留气氛中的粉尘,每公顷绿地能够年滞留粉尘2.2吨,降低环境大气含尘量50%左右,进一步抑止大气升温。
研讨标明:城市绿化掩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掩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掩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分明的减弱;掩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端分明。范围大于3公顷且绿化掩盖率到达60%以上的集合绿地,根本上与郊区天然下垫面的......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