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侵犯个和身体侵犯都属于敌意性攻击吗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1 20:27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2-10 22:01
言语侵犯个和身体侵犯都属于敌意性攻击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2-10 23:24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首先是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究竟是应该根据行为的意图,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
其次,必须明确攻击是就个体的外显行为而言,而不包括只停留于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换言之,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为就不是攻击。例如,有的妄想狂患者,经常认为自己杀死了某个著名人物,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和接触过这个人,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这显然算不上是攻击行为。而用暴力殴打他人,或者故意刁难辱骂他人,以及用散布谣言的方法毁坏他人名誉等,则都是攻击行为。
再次,严格意义上讲,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例如,两个学生斗殴,哥哥和弟弟因争夺玩具而打架,爸爸动手教训儿子,孩子谩骂父母和他人等等。此外,有的研究者,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会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攻击行为,并把“破坏行为”也纳入其中。例如,有些儿童故意摔打物品,故意损害公物,故意欺负同学等,这些些都属于“攻击行为”。
最后,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例如,某个个体试图攻击同伴时,同伴会采取逃避或反抗等方式,尽量避免遭受攻击。如果被伤害的对象心甘情愿地接受伤害,就不能视为遭受了攻击。例如,有的“受虐”患者,非常喜欢别人攻击他、虐待他,此时别人的行为就不能视为攻击行为。还有的人试图自杀,而故意撞上正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司机有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反面,攻击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据此,巴伦和里查森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他们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这个定义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首先是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究竟是应该根据行为的意图,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
其次,必须明确攻击是就个体的外显行为而言,而不包括只停留于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换言之,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为就不是攻击。例如,有的妄想狂患者,经常认为自己杀死了某个著名人物,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和接触过这个人,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这显然算不上是攻击行为。而用暴力殴打他人,或者故意刁难辱骂他人,以及用散布谣言的方法毁坏他人名誉等,则都是攻击行为。
再次,严格意义上讲,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例如,两个学生斗殴,哥哥和弟弟因争夺玩具而打架,爸爸动手教训儿子,孩子谩骂父母和他人等等。此外,有的研究者,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会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攻击行为,并把“破坏行为”也纳入其中。例如,有些儿童故意摔打物品,故意损害公物,故意欺负同学等,这些些都属于“攻击行为”。
最后,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例如,某个个体试图攻击同伴时,同伴会采取逃避或反抗等方式,尽量避免遭受攻击。如果被伤害的对象心甘情愿地接受伤害,就不能视为遭受了攻击。例如,有的“受虐”患者,非常喜欢别人攻击他、虐待他,此时别人的行为就不能视为攻击行为。还有的人试图自杀,而故意撞上正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司机有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反面,攻击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据此,巴伦和里查森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他们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这个定义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2-11 00:04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