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理解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7 08:16
- 提问者网友:孤山下
- 2021-01-16 16:10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16 17:06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重语境
重语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1-16 20:52
帛书修真版《老子·德道经》第三十章《安居》作“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未修道者莫解老”,普通人没有修德悟道,难以从修身层面准确解读,勉强以文学角度解释,是不对的,容易误导普通人民大众。其真实含义为:人民回复纯朴本性,清心寡欲,不贪异味,不求远物,即使与邻国相互可望,鸡狗之声可闻,也无涉足异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来。道治身国者与非道治身国之间,命体与命体虽然互为“邻邦”而朝夕相处,凡俗后天的交流相互不断。但是性体之间因境界层次的不同,即使其老死,这种交流也难以通过命体进行。这就是和光混俗的特点。——熊春锦校注《老子·德道经》
- 2楼网友:woshuo
- 2021-01-16 20:09
说明两国关系很差
- 3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1-16 18:51
【词目】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读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释义】 现指彼此挨得很近,常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彼此的信息,却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双方仍像陌生人一样,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而老子的本意却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词义变化被曲解了!“往来”一词的古代含义不是今天这个意思。古人打仗的时候讲究一来一往也叫做回合,老子在这里用“往来”这种战斗中的行为代指战争,他的本意是: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这才是真正理想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近义词】鸡犬相闻
【同韵词】片善小才、念旧怜才、矜能负才、省用足财、枯瘦如柴、冯唐头白、逐物不还、引决自裁、数米量柴、颠倒黑白
【年代】古代
[1]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回[2]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老子向往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风气,但司马迁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3]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2]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读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释义】 现指彼此挨得很近,常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彼此的信息,却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双方仍像陌生人一样,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而老子的本意却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词义变化被曲解了!“往来”一词的古代含义不是今天这个意思。古人打仗的时候讲究一来一往也叫做回合,老子在这里用“往来”这种战斗中的行为代指战争,他的本意是: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这才是真正理想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近义词】鸡犬相闻
【同韵词】片善小才、念旧怜才、矜能负才、省用足财、枯瘦如柴、冯唐头白、逐物不还、引决自裁、数米量柴、颠倒黑白
【年代】古代
[1]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回[2]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老子向往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风气,但司马迁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3]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2]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 4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1-16 17:58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
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的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自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么不是很好吗?这是第二层意思。当然现实中,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们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庄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水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因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
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的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自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么不是很好吗?这是第二层意思。当然现实中,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们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庄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水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因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