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能考试的人是谁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07:46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3-18 11:30
中国历史上最能考试的人是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18 11:53
先说说“考霸”这个词。什么是“考霸”呢?显然就是考试能手。遇山开山,遇水搭桥,什么考试都难不倒,而且都得取得好成绩。那么中国历史上最能考试的人是谁呢?是苏东坡。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大词人,发明“东坡肉”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就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无与伦比。另外字也写得好,还善于画画。可谓是个全才。不过要说到考试,如果他排第二的话,怕没人敢排第一,即使那个号称“诗仙”的狂人李白。
会试露锋芒
第一次参加大型考试是在1056年,当时才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取得乡贡资格以后,马上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的礼部会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前考试,为殿试作准备,当时的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时的考官梅尧臣看了考试一篇答卷(古代为防作弊,只给抄送本,不不附姓名),被其文采镇住了,可谓是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此卷列为第一,但他又怀疑此文是弟子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亦是相当了得)所写,他认为当时参加考试的人中只有曾巩有这样的水平。为了避嫌,将此卷列为第二。张榜之后才发现此文是苏轼所写,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就这样,苏轼虽然排第二,实际上是第一,也就是说苏轼此文卷实际上是状元卷,现在流传的苏轼状元卷就是这篇文章。
轻取朝廷制科考试
苏轼参加考试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于公元1060年,即嘉祐五年,苏轼刚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心官在人下的苏轼认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又来了,他毅然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结果出来,获得第三等(第一、二等无人,为天和地),进入优秀序列,正是因为这场考试,他的职位自然得到提拔,被授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兼府学教授。这期间成为苏轼人生的上升期,可谓风华正茂,著名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就写在这个期间,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朝廷职业资格考试摘桂
但是,苏轼的考试神奇并非就此结束,公元1065年,即英宗治平二年,也就是苏轼30岁左右之际,刚刚三年任满的苏轼离开凤翔回到京城,授判登闻鼓院之职。这个时候,朝廷举行考试,向全国招秘阁,苏轼又再度报名参加,再次获得三等的上佳成绩,职务再度获得升迁,主管直史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苏轼通过考试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作为文人,不但能够在京师任职,而且在30岁就获得这样的高官(其职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高官),可谓前途无量。
后 记:
或许是太一帆风顺,又或许是太年轻,更或许在政治上不老道,在王安石(当时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历史上又一文学集大成者)主导的变法中,他因为提出了异议,从而被贬出京城,最远流放到海南儋州。不过即使如此,他依然兴高采烈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就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无与伦比。另外字也写得好,还善于画画。可谓是个全才。不过要说到考试,如果他排第二的话,怕没人敢排第一,即使那个号称“诗仙”的狂人李白。
会试露锋芒
第一次参加大型考试是在1056年,当时才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取得乡贡资格以后,马上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的礼部会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前考试,为殿试作准备,当时的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时的考官梅尧臣看了考试一篇答卷(古代为防作弊,只给抄送本,不不附姓名),被其文采镇住了,可谓是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此卷列为第一,但他又怀疑此文是弟子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亦是相当了得)所写,他认为当时参加考试的人中只有曾巩有这样的水平。为了避嫌,将此卷列为第二。张榜之后才发现此文是苏轼所写,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就这样,苏轼虽然排第二,实际上是第一,也就是说苏轼此文卷实际上是状元卷,现在流传的苏轼状元卷就是这篇文章。
轻取朝廷制科考试
苏轼参加考试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于公元1060年,即嘉祐五年,苏轼刚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心官在人下的苏轼认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又来了,他毅然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结果出来,获得第三等(第一、二等无人,为天和地),进入优秀序列,正是因为这场考试,他的职位自然得到提拔,被授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兼府学教授。这期间成为苏轼人生的上升期,可谓风华正茂,著名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就写在这个期间,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朝廷职业资格考试摘桂
但是,苏轼的考试神奇并非就此结束,公元1065年,即英宗治平二年,也就是苏轼30岁左右之际,刚刚三年任满的苏轼离开凤翔回到京城,授判登闻鼓院之职。这个时候,朝廷举行考试,向全国招秘阁,苏轼又再度报名参加,再次获得三等的上佳成绩,职务再度获得升迁,主管直史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苏轼通过考试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作为文人,不但能够在京师任职,而且在30岁就获得这样的高官(其职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高官),可谓前途无量。
后 记:
或许是太一帆风顺,又或许是太年轻,更或许在政治上不老道,在王安石(当时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历史上又一文学集大成者)主导的变法中,他因为提出了异议,从而被贬出京城,最远流放到海南儋州。不过即使如此,他依然兴高采烈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3-18 12:43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