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一词的来历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6 08:03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7-25 21:26
踏青一词的来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7-25 22:30
踏青,又叫春游 、探春、寻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7-25 23:50
到郊野春游,古人称为踏青。踏青之俗早在秦汉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唐人杜甫在《丽人行》中,关于“二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和《清明》诗中写到“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的诗句,把南北各地人们踏青描绘得栩栩如生。宋人张光作《清明诗》说:“龙舟舴艋吴山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拾翠暮忘归,春野踏青来不定。纤云去后遥山瞑,也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描述春分时节人们兴致勃勃到郊外寻芳踏青,在涓涓溪水旁,万花丛中缓步游玩,乐趣盎然。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踏青时间不一,川蜀颇早,为农历正月初八;桂粤闽则二月初二是踏青节;而长江以北地区,春天来得晚些,多以清明后为踏青节。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人身临其境了。而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留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踏青途中,人们还喜欢做各种体育运动,如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竞龙舟等。“满阶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是唐人韦庄描写荡秋千的动人情景。“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是唐人王建描写清明踢足球的场面。“白打”便是蹴,即踢足球。春日放风筝使人倦意顿消,神清气爽,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古时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清明时节觉春好,桃红柳绿燕归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识仙源何处寻?”朋友们,在工作之余何不结伴去踏青?去领略大千世界的迷人春色,去体会“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情画意,享受休闲,自是人生难得的一大乐事。
- 2楼网友:渊鱼
- 2021-07-25 22:59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北京民俗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踏青在济南也是历史悠久,老济南人都能说出踏青的来历。明朝王象春在《齐音》中就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诗中有按语说:“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