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习安般法门 (转)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22:25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1-29 19:05
如何修习安般法门 (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1-29 19:45
至于如何修习安般法门呢?在许多佛经、论著和大德之开示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珍贵之资料。在南传中《阿含经》(I425)(Majjhima Nikaya)中,有以下之开示:“修行者应到树林中、树根上或空旷之地,盘膝而坐,挺直背脊,开始观息,把心念专注在呼气与吸气上。深深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长气’。深深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长气’,轻轻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短气’。轻轻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短气’。再者,修行者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又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
《楞严经》周利盘陀伽曾说:“佛陀怜悯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静处,正身端坐,调理鼻中出入气息,我秉承教示,时时观息,用功日久,心渐微细,知息出入,终能穷尽气息生、住、异、灭四相,刹那的变迁情形,于是豁然而悟,得大无碍,终至漏尽,成阿罗汉,于佛陀座下,蒙印证已成无学圣果。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才是第一。”鼻根反息,也一种入流照性,背尘合觉的妙法。因为鼻根不仅有嗅觉,且职司呼吸,反息是把鼻根外在的浅呼吸,入流而成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再加上反观息相,使心息相依,就发生入流照性的作用。(这种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中国道家叫做胎息,有促进长寿不老的功能。)
《楞严经》孙陀罗难陀曾说:“我于出家的时候,从佛学出世道,虽说于佛戒律,无所逾越,但心常散乱,不能入定,因不能发慧断惑,故未得无漏,当时世尊,教我和拘罗,双眼注视鼻端的白点,使系心一处。我秉承如来的教诲,摄心谛观,经三七日,初见鼻中气息,出入如一缕黑烟,鼻识内明,智慧光发,外照世界,一片虚净,恍如琉璃,观之既久,烦恼解尽,烟相亦渐渐消失,出入鼻息,变成了白色。因此心开漏尽,出入鼻息,化为光明,照耀十方,证阿罗汉,世尊就为我授记,将来一定得证菩提佛果。佛问圆通,我由摄心观鼻,得智慧光明,圆照十方,消灭诸漏,如我所证,斯为第一。”
南怀谨教授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殊胜之修法,他说:“因一般人调息不容易调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风,细的叫气,当气到达好像不呼不吸时,微细最微细的那个叫息。天台宗的数息、听息、调息是讲息,不是讲风,也不是练气。
上坐以后,先修风,手结亥母手印(密宗称谓),也就是京戏的兰花手。炼气时,肩膀要端起来,让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过长、过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里面的五脏也自然都张开了,气就贯通,所以,非用这个姿势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作,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作了,此时就不大起念了,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于却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
在《橘皮书(The Orange Book)》中,也介绍了一种称为“味帕沙那”(Vipassana)之观息法门,现在整理如下:“静静地坐着,开始观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鼻孔的入口处来观照。当气进入,感觉那个气碰触到鼻孔的入口处,观照该处。那个碰触比较容易观照,气太精微了,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要观照那个碰触。气进入,你感觉它进入,观照它,然后跟随着它,跟着它走,你将会发现它来到一个停止的点,就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时间非常非常短,然后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随着它,再度感觉那个碰触,感觉气从鼻孔出去。跟随着它,跟着它出去,你会再度来到一个点那个气有一个非常短的片刻会停止,然后再开始循环。
吸气,空隙;吸气,空隙;吸气,空隙。那个空隙是你里面最神秘的现象。当气进入而停止,不动,那是你能够会见你的中心,当气出来而停止,不动的时候,那个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两个中心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首先你要觉知到你内在的中心,然后你要觉知到那个外在的中心,最后你会知道这两个中心是同一个,然后“进”与“出”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佛陀说:“有意识地跟着呼吸移动,你将会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觉知的中心。”一旦这个中心被创造出来,觉知就开始移动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因为可以说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
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动去停止它,你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那个“做者”一介入,观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对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你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你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当它出去,你跟着它,当它进来,你也跟着它。
不久你将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你将能够看出,气本身并不是生命,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在那里——你完全有意识、全然有意识。气已经停止了,气已经不再在那里,但你还在那里。
一旦你继续观息——佛陀称之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继续观照它、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而变越来越大,最后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一个气进入,然后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当气停止几分钟的时间,思想完全不可能,因为思想过程需要持续的氧气,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关连。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么是气里面的气,甚么是生命里面的生命,那个经验能够解放你,那个经验能够使你觉知到对生命的经验之本身。
有关以上对呼吸之间空隙之说明,我们可以在《丹田吐纳法??答客问》一书中看到很相似之阐述:“因为功夫深到,在‘纳息’转为‘吐息’,或‘吐息’转为‘纳息’时,运用其耐力,在要转换而尚未转换的当中,不立刻接续着运行,却暂保其原有状态,这就是‘持息’,这‘持息’的久暂,视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决定。”
《楞严经》周利盘陀伽曾说:“佛陀怜悯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静处,正身端坐,调理鼻中出入气息,我秉承教示,时时观息,用功日久,心渐微细,知息出入,终能穷尽气息生、住、异、灭四相,刹那的变迁情形,于是豁然而悟,得大无碍,终至漏尽,成阿罗汉,于佛陀座下,蒙印证已成无学圣果。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才是第一。”鼻根反息,也一种入流照性,背尘合觉的妙法。因为鼻根不仅有嗅觉,且职司呼吸,反息是把鼻根外在的浅呼吸,入流而成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再加上反观息相,使心息相依,就发生入流照性的作用。(这种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中国道家叫做胎息,有促进长寿不老的功能。)
《楞严经》孙陀罗难陀曾说:“我于出家的时候,从佛学出世道,虽说于佛戒律,无所逾越,但心常散乱,不能入定,因不能发慧断惑,故未得无漏,当时世尊,教我和拘罗,双眼注视鼻端的白点,使系心一处。我秉承如来的教诲,摄心谛观,经三七日,初见鼻中气息,出入如一缕黑烟,鼻识内明,智慧光发,外照世界,一片虚净,恍如琉璃,观之既久,烦恼解尽,烟相亦渐渐消失,出入鼻息,变成了白色。因此心开漏尽,出入鼻息,化为光明,照耀十方,证阿罗汉,世尊就为我授记,将来一定得证菩提佛果。佛问圆通,我由摄心观鼻,得智慧光明,圆照十方,消灭诸漏,如我所证,斯为第一。”
南怀谨教授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殊胜之修法,他说:“因一般人调息不容易调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风,细的叫气,当气到达好像不呼不吸时,微细最微细的那个叫息。天台宗的数息、听息、调息是讲息,不是讲风,也不是练气。
上坐以后,先修风,手结亥母手印(密宗称谓),也就是京戏的兰花手。炼气时,肩膀要端起来,让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过长、过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里面的五脏也自然都张开了,气就贯通,所以,非用这个姿势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作,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作了,此时就不大起念了,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于却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
在《橘皮书(The Orange Book)》中,也介绍了一种称为“味帕沙那”(Vipassana)之观息法门,现在整理如下:“静静地坐着,开始观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鼻孔的入口处来观照。当气进入,感觉那个气碰触到鼻孔的入口处,观照该处。那个碰触比较容易观照,气太精微了,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要观照那个碰触。气进入,你感觉它进入,观照它,然后跟随着它,跟着它走,你将会发现它来到一个停止的点,就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时间非常非常短,然后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随着它,再度感觉那个碰触,感觉气从鼻孔出去。跟随着它,跟着它出去,你会再度来到一个点那个气有一个非常短的片刻会停止,然后再开始循环。
吸气,空隙;吸气,空隙;吸气,空隙。那个空隙是你里面最神秘的现象。当气进入而停止,不动,那是你能够会见你的中心,当气出来而停止,不动的时候,那个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两个中心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首先你要觉知到你内在的中心,然后你要觉知到那个外在的中心,最后你会知道这两个中心是同一个,然后“进”与“出”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佛陀说:“有意识地跟着呼吸移动,你将会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觉知的中心。”一旦这个中心被创造出来,觉知就开始移动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因为可以说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
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动去停止它,你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那个“做者”一介入,观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对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你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你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当它出去,你跟着它,当它进来,你也跟着它。
不久你将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你将能够看出,气本身并不是生命,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在那里——你完全有意识、全然有意识。气已经停止了,气已经不再在那里,但你还在那里。
一旦你继续观息——佛陀称之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继续观照它、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而变越来越大,最后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一个气进入,然后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当气停止几分钟的时间,思想完全不可能,因为思想过程需要持续的氧气,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关连。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么是气里面的气,甚么是生命里面的生命,那个经验能够解放你,那个经验能够使你觉知到对生命的经验之本身。
有关以上对呼吸之间空隙之说明,我们可以在《丹田吐纳法??答客问》一书中看到很相似之阐述:“因为功夫深到,在‘纳息’转为‘吐息’,或‘吐息’转为‘纳息’时,运用其耐力,在要转换而尚未转换的当中,不立刻接续着运行,却暂保其原有状态,这就是‘持息’,这‘持息’的久暂,视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决定。”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