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初地菩萨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20:19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4-03 07:13
什么是初地菩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03 08:51
初地菩萨,也叫欢喜地菩萨。
欢喜地: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初地菩萨就是刚刚到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为欢喜地菩萨,始出凡境,“始出”就是刚刚离开人间的境界,到达了圣人的境界,即菩萨的境界。
到达了圣人的境界,就是说你刚刚脱离了平凡的境界,凡人的境界,开始走向菩萨的境界。初登圣境, 就是你刚刚开始登上圣人的境界。庆内心融悦情外发,就是庆贺,欢悦心,刚刚开始感受到自己内心一种融化到圣 境的喜悦,已经把人间繁琐的事情融化到佛的境界上了。

扩展资料

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1. 二地离垢地:
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妙尸罗蕴,对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为离垢。
处在这一地阶位的菩萨,了知你我同体的意义,思想言行因而得到了净化。从前的染污行为不再生起,一切身口意的活动,已经不再有过失污垢。自然地依圣道而行事,成为了天人的楷模。
3. 三地发光地
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发光。
处在这一地阶位的菩萨,通过实相的体证,看破了一切的虚妄,内心能忍一切凡夫所不能忍的一切事情,而且内心始终保持着湛然不动不受干扰,反而伺机度化一切愿得解脱法的众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地菩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4-03 13:23

初地菩萨
师父继续给你们讲当进入空性体之后,师父把它比喻成一朵白云,这朵白云干净的时候,就是空性体,你摸一下能感觉到是什么东西吗?感觉不到。但是能看得见,就像我们站在庐山上看见一朵白云过来时,你就看不见对方了,你想把云驱散,是不能驱散的,等到云一过什么都清楚了,这就是空性体。但是空性体是靠光点凝聚起来的,这么多的光点是怎么来的呢? 是你做的善事,积的功德,功德越多这个空性体就越干净。如果灵性外面没有很多的功德注 入到你的云里面,这朵云在天上是看不见的,你做善事,做功德,救 度众生就会有不停的光点凝聚在你的这个云层里面,这时你的这朵云,是一朵很漂亮的云,能看得见,却摸不着,但能感觉出来了。所以灵性到了后来没有肉 体就是这样的,就像《西 游记》里妖怪要来的时候,出现的是黑云。菩萨来的时候,是踩着祥云。
《西 游 记》里在菩萨还没有看见之前,先是一朵祥云,过一会在祥云之上菩萨出现了是云彩聚起来的,师父让你们学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些光点聚 集起来,和宇宙的光点融合在一起。宇宙的光点是天然的,这个宇宙本来所拥有的和它这个光点融合在一起,这种状态是光和光的相互映照。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心是那么的善良,我们的心也是这么的善良,你跟观世音菩萨心连心,就能接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气场。如果你的心是多么的肮 脏,良心是多么的坏,那你能接受到观世音菩萨好的气场吗?所以光和光要相互对称才会越聚越亮。搞舞台的人都知道,一个白光照在舞台上,如果另外一个深色的光,照到同样的位置上,这个位置马上就暗淡无光了,没有亮光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光就是把自己这个心中修 炼出来的佛光和宇宙之光合在一起,接下来就会出现奇妙的现象,所有的佛菩萨就在天上显现,而这个天就在你的心中,因为当你的自信之光,佛之光和天上的宇宙之光合在一起时,你的眼睛,你的心就能看到天上的佛菩萨,因为他们的光照耀着你的心。举个师父常给你们举的例子,你现在是小学的水平,怎么可能见到教授呢? 等到你大学毕业之后,再学更高的学位时,自然是天天跟教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等你修到菩萨的境界时,你自然就能看见菩萨了。道理很简单,如果天天跟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在一起,你的思想境界也会跟着提高。反之,如果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学不会的人在一起,你能学到什么?
把佛菩萨的光传入你的身 体,当你的光和天上佛菩萨的光合在一起时,就是把佛菩萨传入了你的身 体,就像流星一样进入了你的内灵。什么叫内灵?内心潜在的思维叫内灵。什么叫外灵? 外灵就是表面现象的思维。一束一束的光就像流星一样的进入你的身 体,进入你的内灵,你的内心才会亮,只有内灵亮了之后,外灵才会亮。比如:一个小小的灯芯,你刚点的时候,就是内灵,当火烧起来的时候,就是外灵,灯点亮了,外面看见的都是火光。所以等佛光进入你的内灵之后,你就变成了虚空的光,你的身 体就变成空的了,这就是无色 界光的境界。师父现在给你们讲的只不过是无色 界天物质的东西,还没有给你们讲内涵的东西。如果当你的境界修到无色 界天之后,有了这个基础,你就可以向声闻缘觉道修了,然后就超出了六道轮回,就是涅槃。很高境界的佛菩萨才能涅槃。涅槃是直接进入佛的世界,也就是第十法界,即佛界。
学佛菩萨,是学不同果位的佛菩萨。如果你们专修三地菩萨,那你以后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得三地菩萨的果位。不是你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而是一定要一地一地的往上修。如果你在人间修的是三地菩萨,等你走的时候,如果境界到了三地菩萨,就可以直接得三地菩萨的果位。就像我们人间的士兵学校和军官学校一样的,你学的是军 官,毕业以后就是军 官,你学的是士 兵,毕业以后就是士 兵,是看你在人间的修为,要看你们怎么修了?
上一次给大家讲了二地菩萨,今天再补充一点,二地菩萨是清净和戒行成就,二地菩萨是很安静,很干净,严持戒 律。戒行,你们守戒了没有? 不能做的事情你们做了没有?不是我不犯罪就是好的,不犯罪是最基本的条件,曾经给你们讲过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这个恶业道本来就不应该有的,你们不但不能做恶业,还要做十善业。
二地菩萨是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而诸恶莫做已经不是守菩萨戒了,诸恶莫做是人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难道做人就可以做恶吗? 绝对不能做。二地菩萨是戒行成就,就是戒了,戒到最后成功了。你要想成为二地菩萨还要有一个清净的心,就是你的心,你的良心和本性都是清净的。如果你想 做二地菩萨,首先要寂静,很寂静,还有要善良,记住在“善”字前面要加一个字“纯”,即纯善,这个善是纯洁的。很多男孩子或女孩子,想追求人家,在人家生病的时候假装很体贴,你们说这个是纯善吗?这是有目的的善,但是当在帮助人家的时候,帮着买药,帮着做事情等,他是不是善呢? 是的,但不是纯的。
“质直柔 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就是说人的本质要柔 软,但是要正,叫质直柔 软。你们现在学的都是菩萨道,菩萨的本质要很直,要正直,性格要柔 软,调伏。由于二地菩萨的愿力,念力,还有智力,智慧要有力量。如果你有念力,而智力不足,也达不到二地菩萨的境界。然后要有福德力,福德力就是这个人要有福德,要有福气还要有道 德,这也是一种力量。
学佛菩萨,首先要能安静下来,你们虽然接受师父的开示没有多长的时间,但是你们的气质都在变,境界也在提升,第一,话很少,第二,人很平静,安静。因为贪的少,就会平静,贪的越多的人,心就不净。菩萨是无所求的,越来越成熟的二地菩萨,信心是走向寂静和纯善,然后脱离生死之道。二地菩萨能不能在人间修?当然能在人间修,你们现在所有的人都能修。比如:你们今天做任何事情都不想,很寂静,心里很善良,而且是纯善,什么要求都没有,你就已经进入了二地菩萨的境界。唯一可惜的是你只进入二地菩萨境界的十五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而不能持久,只要你们以离开这里马上就进入了人间,对不对? 你能保持,你就是菩萨,你能保持这些纯善,你就是二地菩萨,道理很简单。超脱生死,就是当你完全明白道理之后,不会去想我是怎么生的,也不会害怕将来会怎么死。开悟了,就是菩萨。不开悟了,就是一个凡人。 
恭录 用纯善的心和菩萨心融合一起
  • 2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4-03 11:49
初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是十地的第一位。菩萨道阶位有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菩萨即是佛。
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下面是常见的华严十地。
华严十地
(1)欢喜地(梵pramudita^ bhu^mi,极喜地)
(2)离垢地(梵vimala^ bh.)
(3)发光地(梵prabha^kari^ bh.,届穷)
(4)焰慧地(梵arcismati^ bh.,焰地)
(5)极难胜地(梵sudurjaya^ bh.,难胜地)
(6)现前地(梵abhimuhi^ bh.)
(7)远行地(梵du^ran!gama^ bh.)
(8)不动地(梵acala^ bh.)
(9)善慧地(梵sa^dhumati^ bh.,妙善地)
(10)法云地(梵dharmamegha^ bh.)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兹依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满心,名金刚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心。若由此再开出一等觉位,则成四十二位。等觉为断惑的最后位,是因位的最上位,与果上的妙觉仅差一等,次生即可补前佛处而作教主,故亦云补助位。但是,《璎珞经》则称为无垢地,以虽有烦恼余习,然只如微烟,有等于无,故名无垢地。
  • 3楼网友:雾月
  • 2021-04-03 10:23
能够忍常人之不能忍,做常人之不能做.不争强好胜,身体和心灵要洁净,对佛菩萨充满欢喜,有正确的信念,真正身体力行,有恻隐之心把众生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不生气经常有欢喜心,正所谓人人是菩萨,唯有自己是凡夫.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