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详细释义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8 10:51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3-27 10:39
真的详细释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怙棘
- 2021-03-27 11:23
1. 会意,与幻相对。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
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列御寇》
归其真宅。--《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
3.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的(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4. 本性;本原;自然;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自然者,道之真也。--《妙真经》
5.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佛(本身;本人。比喻难以见到的人物);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6. 身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7. 肖像,摹画的人像
有僧写得师真,呈师,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景德传灯录》
8. 汉字楷书的别称
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续资治通鉴》
9. 又如:真字(正楷字)
10. 古州名
广德元年设吐蕃,其后松、… 真、…等为行州。--《新唐书》
11. 姓
12. 真实。与假、伪相对
假金方用真金镀。--李绅《答章孝标》
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袁可立子袁枢)家。--明 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此画果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而同于真。
真者而同。
13. 亦为佛教观念,与“妄”相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14. 又如:真人真事;真假难分;真形(真实的形体或形象);真教(纯真的教化);真笔(真迹);真相(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15. 正。与副、邪相对
恭楷誊真,双手呈与抚台。--《文明小史》
16. 又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指正楷);真宅(人死后的真正归宿);真粹(品德高超);真履(纯正的志行)。
17. 精;淳
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唐·张祜《乐静》
18. 又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19. 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20. 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21. 真诚;诚实,情感真切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夫植物之中,禀真刚之气者,惟松为独多。——明·宋濂《看松庵记》
22. 又如:真列(坚贞忠烈);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
23. 清楚;真切
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缘传》
24. 又如:听得真;看得真;真亮;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5. 实在;的确
真无马邪?--唐·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也。
26. 又如:这人真好;跑得真快;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够);真来(实在;确实)
幻化,犹言天地万物变化,变幻,属于道气辩证法, 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不可混淆。
《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列子》 的真幻观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 真幻对立, 定幻对立, 明幻对立。 从幻的不同类型、 真字的字形古义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
《列子》 真幻论有本土来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 有心因类型与非心因类型。
甲骨文中, 幻为予的倒形。 《说文》 曰:“ 幻, 从反予,相诈惑也”。 含义即不真而惑 ( 惑乃莫辨真否, 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 一般用法限于图形认识 ( 道家不同)。
幻的异体字是眩 ( 读音同于幻) , 眩的本义字 ( xuan) 表示迷惑、 看不清真相。
幻, 可源于变化论上之不定, 如变幻莫测, 也可来源于感觉错误或心理编造, 如幻视, 如梦境, 还可源于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误解本相, 例如沙漠里和海上的海市蜃楼, 对以为真物者是幻相, 对了解者不是— — —类似的是, 遇到戏弄,不知易幻想, 知则无惑无幻。
因此, 幻有心因类型, 也有非心因类型。
2.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汉语里真字作名词, 指本或本然存在, 如求真、 归真;作副词指本然地;作形容词指本然的, 如真相、 真宅、 天真, 假则指认识论上非本然的, 伪指行为论上非本然的, 赝指作品之非本然的, 幻一般指图像认识上非本然的, 妄指心因论上对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说, 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在名词用法, 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纠纷关系里, 谈是否本然, 习惯用词是真。
真可以是实, 可以是虚, 有真实、 真虚,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 《列子》 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视实与妄的对立, 实妄论是心理学角度的, 是真妄论的主要内容。
3.汉语里真字的字形本义或字形会意即离形归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创, 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该字读音的几种不同意思, 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种, 其字形本义与一般含义不能画等号, 只显示此义受创字者之重视。
“ 真” 在甲骨文里, 上半部是 “ 人” , 下半部是 “ 鼎”,鼎为高级祭器。 孤立地看, 难以确定其具体会意, 但可确定其一个要点, 即与 “ 神人” 有关, 而联系后来的用法, 其会意为, 真即某种高人的神化, 或大巫之超升。
一说, 真字从 贞字变形而来。 贞之本义乃卜问神灵,即, 通神以了解隐秘的本然事情。 真与贞同类, 皆通往超形世界。
真字的异体字 , 乃小篆字形, 应该比甲骨字更细致地展示了真字的字形本义。 它结构复杂, 上面的匕 ( hua)、 即变化 (《说文》 曰:“ 匕, 变也”, 徐灏云 :“ 匕、 化, 古今字”), 次上为目, 表示形体, 次下部分表示隐藏, 下面的八, 表乘载的工具。 会意为: 者, 变化形体而返回神秘世界或返回本原。 它与 “ 贞” , 有共点又有个()。
《说文》 曰:“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这里, 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 即形上界。
《庄子·大宗师》 云:何谓真人? 能登假于道者。 可见,以真为登假于道, 形而上者之谓道, 它与 《说文》 看法本质一致。
可见, 动词真表示归本、 归于本原世界, 即本原化。从真字的几种词()可知, 其 “ 义根” 是本。
4 .在巫家两重世界观里, 形下世界为不真, 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
可见, 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为不真。
据 《汉书·yáng王孙传》, 汉武时yáng王孙云:“ 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 故谓之鬼,鬼者归也”。 也以形体世界为不真。 他的世界观大约属于巫家。
在真幻对立论上, “ 不真” 的形体世界为幻界, 这种幻属于非心因类型。
古汉字有很强继承(), 体现了巫家的两重世界观, 这是他们的根本观念, 巫为人间与神秘世界的沟通者、 往来者,巫文化里, 真字表现了两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 本宅( 老家)()。
5.道吅家普遍认为真人超生sǐ, 那么生sǐ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 是幻相界道吅家源于并超越了巫文化
道吅家道吅教的真, 是真之特殊形态, 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态, 即 “ 道” :修真、 归吅真 , 即修吅道、 归道, 其 “ 道”指宇宙本原。
道吅家的真人理想, 就是修真、 归吅真, 即修吅炼得道, 合宇宙之元真。
《庄子·大宗师》 里, 真人之真在超生sǐ: “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 不知èsǐ”、 “ 能入于不生不sǐ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
《淮南子·本经训》 云:“ 莫sǐ莫生, 莫虚莫盈, 是谓真人。 ” — — —真人之真, 在超生sǐ。
东汉王逸 《九思·守志》 说:“随真人兮翱翔, 食元气兮长存。 ” — — —真在元气超生sǐ。
又,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云:“ 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xī吅精气, 独吅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 — — —真人合于道。
真人能长生久定, 能寡欲无迷。
那么, 相对看, 有生sǐ的人就是不真之人, 从长镜头看也是没有确定()的存在, 人生百年于大化世界如泡似影, 而且, 生命充满各种欲吅望, 令人迷惑:生sǐ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 是幻相界, 因为, 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吅家本体论上, 各种形体世界都是现象世界, 都是生sǐ界, 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区分两个比较系统— — —道吅家真幻异于曰常真幻
在曰常系统里, 有生命有实感的人是本体的人, 是真人, 稻cǎo人是假人, 物影误为人是幻觉、 幻人。
在道吅家的本体论系统里, 道为本体, 本体的人是居道的人, 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体为真, 本体所指不同, 则比较而来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体为真及真幻的比较(), 道吅家的推论就容易理解, 没有怪诞感。
7.《列子》真幻观与中吅huá本土隐hán的真幻论, 本质一样
《列子》 云幻化不异生sǐ, 以生sǐ者万物为幻, 隐hán的意思是以超生sǐ为真, 另外, 《列子》 周穆王篇云 “ 古之真人, 其觉自忘, 其寝不梦” , 《庄子·大宗师》 则曰 “ 古之真人, 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 , 文本一致:故而, 《列子》 的真幻观与道吅家的普遍观念, 相wěn合。
另外, 汉武时yáng王孙云 “ 离形归吅真”, 《列子》 天瑞篇云“ 归其真宅” , 也有一致()。
先秦思想史上, 在现存文献内, 幻化观只是推理()隐hán而已, 除了 《列子》 , 无人明确表述过, 因此不能论其历吅史脉络。
可见, 《列子》 的真幻论与中吅huá本土的 “ 幻” 字观、“真” 字观、 “真人” 观及其隐hán的真幻世界观, 本质一样。因此, 《列子》 的真幻论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三、 真幻观上, 《列子》 的道气辩证吅fǎ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1.《列子》 的真幻论, 是道气辩证地谈本体现象关系
注意 《列子》 的造物者、 因形者说fǎ: “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 谓之生, 谓之sǐ。 穷数达变, 因形移异者,谓之化, 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 , 其功深, 故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 , 其功浅, 故随起随miè。 知幻化之不异生sǐ也,始可与学幻矣。 ”
造物者、 因形者就是本体、 现象关系。 道吅家所谓造物者, 就是道和元气。 道吅家世界观里, 两个本体即道 ( 无) 和“ 一” ( 元气) , 道生出元气, 元气变幻出万千形相。 《列子·天瑞》 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太易者, 未见气也:太初者, 气之始也;太始者, 形之始也;太素者, 质之始也。 ”用新语言表述了道吅家世界观, 谈本体不离无 ( 太易者未见气也) 和一 ( 太初者气之始也), 谈现象则言形和质。
可见, 其广义本体论之()质是 “ 道—气” 变化论或道气辩证吅fǎ。
道气辩证吅fǎ认为世界是 “道—气” 的自在变化, 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 因此, 世界观意义的真幻, 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
2.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论的
“万fǎ唯心” 是佛家名言 ( 在唯识论里乃是万fǎ唯识),佛家所谓世界是幻相、 万物如泡如影, 乃是云世界为我们的心之幻相, 是主观唯心论。
3.两种真幻观皆源于巫家两重世界观, 却本质不同
道吅家 和佛教渊源于不 同的巫家文化, 真幻 观似而不“是” :佛教渊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 从而在远祖上渊源于古印度巫家文化, 全球巫家世界观之共同的根本观念是两重世界观, 故而道吅家和佛教的真幻观有某种相似()。
但是, 二者有本质差别: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的,万物是心之幻化, 这种幻是心因类型;道吅家的真幻论是道气辩证吅fǎ的 , 真是本体、 是道和 “ 一” , 幻是现象、 是元气之变化或非本真化, 这种幻非心因类型。
《列子》 所谓 “有生之气、 有形之状, 尽幻也” 、 “ 吾与汝亦幻也” , 如果静止地看, 容易出现 “ 物—我” 视角, 容易理解其 “ 幻” 为心因类型的幻, 从而附会于主观唯心论。要注意它的前提, 注意某种变化()、 历时():造物者—因形者关系;阴阳所变者谓之生sǐ, “ 穷数达变, 因形移异者, 谓之化, 谓之幻”, 无涉我们的心。
冯友兰说得对:佛教西来之前, “ 人对于世界之见解, 皆为实在论。 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 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 在人视之, 乃非常可怪之论。 ”
道吅家的幻化, 不依吾心乃存, 而是因其非本真()、 因其变幻无穷而在, 故要修真返本。
当然, 冯友兰所说实在论是绝对实在论, 其中的真幻话题之幻是绝对非实在;道吅家的真幻观属于相对实在论, 幻相对于心而言有某种实在(), 只是相比于道而言其实在()太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万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吅家因为本体论不同, 离幻修吅炼的路子不同。
道吅家讲究寡欲练气以修真成仙, 佛家讲究去欲定慧以修心涅 木般 ;尽管密教是佛教和技术派的结合, 莲huā生一枝实际也讲究修吅炼成仙, 修成虹光身等, 其世界观还是佛教的。
《列子》 的真幻观, 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属于道气辩证吅fǎ, 根本不同于佛家的主观唯心论, 因此, 《列子》 真幻观的来源, 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文化, 而不是外来的佛教。
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列御寇》
归其真宅。--《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
3.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的(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4. 本性;本原;自然;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自然者,道之真也。--《妙真经》
5.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佛(本身;本人。比喻难以见到的人物);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6. 身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7. 肖像,摹画的人像
有僧写得师真,呈师,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景德传灯录》
8. 汉字楷书的别称
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续资治通鉴》
9. 又如:真字(正楷字)
10. 古州名
广德元年设吐蕃,其后松、… 真、…等为行州。--《新唐书》
11. 姓
12. 真实。与假、伪相对
假金方用真金镀。--李绅《答章孝标》
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袁可立子袁枢)家。--明 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此画果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而同于真。
真者而同。
13. 亦为佛教观念,与“妄”相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14. 又如:真人真事;真假难分;真形(真实的形体或形象);真教(纯真的教化);真笔(真迹);真相(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15. 正。与副、邪相对
恭楷誊真,双手呈与抚台。--《文明小史》
16. 又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指正楷);真宅(人死后的真正归宿);真粹(品德高超);真履(纯正的志行)。
17. 精;淳
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唐·张祜《乐静》
18. 又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19. 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20. 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21. 真诚;诚实,情感真切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夫植物之中,禀真刚之气者,惟松为独多。——明·宋濂《看松庵记》
22. 又如:真列(坚贞忠烈);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
23. 清楚;真切
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缘传》
24. 又如:听得真;看得真;真亮;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5. 实在;的确
真无马邪?--唐·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也。
26. 又如:这人真好;跑得真快;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够);真来(实在;确实)
幻化,犹言天地万物变化,变幻,属于道气辩证法, 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不可混淆。
《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列子》 的真幻观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 真幻对立, 定幻对立, 明幻对立。 从幻的不同类型、 真字的字形古义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
《列子》 真幻论有本土来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 有心因类型与非心因类型。
甲骨文中, 幻为予的倒形。 《说文》 曰:“ 幻, 从反予,相诈惑也”。 含义即不真而惑 ( 惑乃莫辨真否, 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 一般用法限于图形认识 ( 道家不同)。
幻的异体字是眩 ( 读音同于幻) , 眩的本义字 ( xuan) 表示迷惑、 看不清真相。
幻, 可源于变化论上之不定, 如变幻莫测, 也可来源于感觉错误或心理编造, 如幻视, 如梦境, 还可源于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误解本相, 例如沙漠里和海上的海市蜃楼, 对以为真物者是幻相, 对了解者不是— — —类似的是, 遇到戏弄,不知易幻想, 知则无惑无幻。
因此, 幻有心因类型, 也有非心因类型。
2.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汉语里真字作名词, 指本或本然存在, 如求真、 归真;作副词指本然地;作形容词指本然的, 如真相、 真宅、 天真, 假则指认识论上非本然的, 伪指行为论上非本然的, 赝指作品之非本然的, 幻一般指图像认识上非本然的, 妄指心因论上对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说, 汉语里真字的一般含义在名词用法, 指纠纷关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纠纷关系里, 谈是否本然, 习惯用词是真。
真可以是实, 可以是虚, 有真实、 真虚,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 《列子》 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视实与妄的对立, 实妄论是心理学角度的, 是真妄论的主要内容。
3.汉语里真字的字形本义或字形会意即离形归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创, 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该字读音的几种不同意思, 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种, 其字形本义与一般含义不能画等号, 只显示此义受创字者之重视。
“ 真” 在甲骨文里, 上半部是 “ 人” , 下半部是 “ 鼎”,鼎为高级祭器。 孤立地看, 难以确定其具体会意, 但可确定其一个要点, 即与 “ 神人” 有关, 而联系后来的用法, 其会意为, 真即某种高人的神化, 或大巫之超升。
一说, 真字从 贞字变形而来。 贞之本义乃卜问神灵,即, 通神以了解隐秘的本然事情。 真与贞同类, 皆通往超形世界。
真字的异体字 , 乃小篆字形, 应该比甲骨字更细致地展示了真字的字形本义。 它结构复杂, 上面的匕 ( hua)、 即变化 (《说文》 曰:“ 匕, 变也”, 徐灏云 :“ 匕、 化, 古今字”), 次上为目, 表示形体, 次下部分表示隐藏, 下面的八, 表乘载的工具。 会意为: 者, 变化形体而返回神秘世界或返回本原。 它与 “ 贞” , 有共点又有个()。
《说文》 曰:“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这里, 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 即形上界。
《庄子·大宗师》 云:何谓真人? 能登假于道者。 可见,以真为登假于道, 形而上者之谓道, 它与 《说文》 看法本质一致。
可见, 动词真表示归本、 归于本原世界, 即本原化。从真字的几种词()可知, 其 “ 义根” 是本。
4 .在巫家两重世界观里, 形下世界为不真, 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
可见, 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为不真。
据 《汉书·yáng王孙传》, 汉武时yáng王孙云:“ 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 故谓之鬼,鬼者归也”。 也以形体世界为不真。 他的世界观大约属于巫家。
在真幻对立论上, “ 不真” 的形体世界为幻界, 这种幻属于非心因类型。
古汉字有很强继承(), 体现了巫家的两重世界观, 这是他们的根本观念, 巫为人间与神秘世界的沟通者、 往来者,巫文化里, 真字表现了两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 本宅( 老家)()。
5.道吅家普遍认为真人超生sǐ, 那么生sǐ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 是幻相界道吅家源于并超越了巫文化
道吅家道吅教的真, 是真之特殊形态, 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态, 即 “ 道” :修真、 归吅真 , 即修吅道、 归道, 其 “ 道”指宇宙本原。
道吅家的真人理想, 就是修真、 归吅真, 即修吅炼得道, 合宇宙之元真。
《庄子·大宗师》 里, 真人之真在超生sǐ: “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 不知èsǐ”、 “ 能入于不生不sǐ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
《淮南子·本经训》 云:“ 莫sǐ莫生, 莫虚莫盈, 是谓真人。 ” — — —真人之真, 在超生sǐ。
东汉王逸 《九思·守志》 说:“随真人兮翱翔, 食元气兮长存。 ” — — —真在元气超生sǐ。
又,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云:“ 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xī吅精气, 独吅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 — — —真人合于道。
真人能长生久定, 能寡欲无迷。
那么, 相对看, 有生sǐ的人就是不真之人, 从长镜头看也是没有确定()的存在, 人生百年于大化世界如泡似影, 而且, 生命充满各种欲吅望, 令人迷惑:生sǐ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 是幻相界, 因为, 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吅家本体论上, 各种形体世界都是现象世界, 都是生sǐ界, 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区分两个比较系统— — —道吅家真幻异于曰常真幻
在曰常系统里, 有生命有实感的人是本体的人, 是真人, 稻cǎo人是假人, 物影误为人是幻觉、 幻人。
在道吅家的本体论系统里, 道为本体, 本体的人是居道的人, 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体为真, 本体所指不同, 则比较而来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体为真及真幻的比较(), 道吅家的推论就容易理解, 没有怪诞感。
7.《列子》真幻观与中吅huá本土隐hán的真幻论, 本质一样
《列子》 云幻化不异生sǐ, 以生sǐ者万物为幻, 隐hán的意思是以超生sǐ为真, 另外, 《列子》 周穆王篇云 “ 古之真人, 其觉自忘, 其寝不梦” , 《庄子·大宗师》 则曰 “ 古之真人, 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 , 文本一致:故而, 《列子》 的真幻观与道吅家的普遍观念, 相wěn合。
另外, 汉武时yáng王孙云 “ 离形归吅真”, 《列子》 天瑞篇云“ 归其真宅” , 也有一致()。
先秦思想史上, 在现存文献内, 幻化观只是推理()隐hán而已, 除了 《列子》 , 无人明确表述过, 因此不能论其历吅史脉络。
可见, 《列子》 的真幻论与中吅huá本土的 “ 幻” 字观、“真” 字观、 “真人” 观及其隐hán的真幻世界观, 本质一样。因此, 《列子》 的真幻论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三、 真幻观上, 《列子》 的道气辩证吅fǎ异于佛教的主观唯心论
1.《列子》 的真幻论, 是道气辩证地谈本体现象关系
注意 《列子》 的造物者、 因形者说fǎ: “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 谓之生, 谓之sǐ。 穷数达变, 因形移异者,谓之化, 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 , 其功深, 故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 , 其功浅, 故随起随miè。 知幻化之不异生sǐ也,始可与学幻矣。 ”
造物者、 因形者就是本体、 现象关系。 道吅家所谓造物者, 就是道和元气。 道吅家世界观里, 两个本体即道 ( 无) 和“ 一” ( 元气) , 道生出元气, 元气变幻出万千形相。 《列子·天瑞》 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太易者, 未见气也:太初者, 气之始也;太始者, 形之始也;太素者, 质之始也。 ”用新语言表述了道吅家世界观, 谈本体不离无 ( 太易者未见气也) 和一 ( 太初者气之始也), 谈现象则言形和质。
可见, 其广义本体论之()质是 “ 道—气” 变化论或道气辩证吅fǎ。
道气辩证吅fǎ认为世界是 “道—气” 的自在变化, 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 因此, 世界观意义的真幻, 不因我们的心之有无而有无或变化。
2.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论的
“万fǎ唯心” 是佛家名言 ( 在唯识论里乃是万fǎ唯识),佛家所谓世界是幻相、 万物如泡如影, 乃是云世界为我们的心之幻相, 是主观唯心论。
3.两种真幻观皆源于巫家两重世界观, 却本质不同
道吅家 和佛教渊源于不 同的巫家文化, 真幻 观似而不“是” :佛教渊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 从而在远祖上渊源于古印度巫家文化, 全球巫家世界观之共同的根本观念是两重世界观, 故而道吅家和佛教的真幻观有某种相似()。
但是, 二者有本质差别:佛教的真幻观是主观唯心的,万物是心之幻化, 这种幻是心因类型;道吅家的真幻论是道气辩证吅fǎ的 , 真是本体、 是道和 “ 一” , 幻是现象、 是元气之变化或非本真化, 这种幻非心因类型。
《列子》 所谓 “有生之气、 有形之状, 尽幻也” 、 “ 吾与汝亦幻也” , 如果静止地看, 容易出现 “ 物—我” 视角, 容易理解其 “ 幻” 为心因类型的幻, 从而附会于主观唯心论。要注意它的前提, 注意某种变化()、 历时():造物者—因形者关系;阴阳所变者谓之生sǐ, “ 穷数达变, 因形移异者, 谓之化, 谓之幻”, 无涉我们的心。
冯友兰说得对:佛教西来之前, “ 人对于世界之见解, 皆为实在论。 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 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 在人视之, 乃非常可怪之论。 ”
道吅家的幻化, 不依吾心乃存, 而是因其非本真()、 因其变幻无穷而在, 故要修真返本。
当然, 冯友兰所说实在论是绝对实在论, 其中的真幻话题之幻是绝对非实在;道吅家的真幻观属于相对实在论, 幻相对于心而言有某种实在(), 只是相比于道而言其实在()太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万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吅家因为本体论不同, 离幻修吅炼的路子不同。
道吅家讲究寡欲练气以修真成仙, 佛家讲究去欲定慧以修心涅 木般 ;尽管密教是佛教和技术派的结合, 莲huā生一枝实际也讲究修吅炼成仙, 修成虹光身等, 其世界观还是佛教的。
《列子》 的真幻观, 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属于道气辩证吅fǎ, 根本不同于佛家的主观唯心论, 因此, 《列子》 真幻观的来源, 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文化, 而不是外来的佛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